專利名稱:一種廚房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廚房用具,尤其指能足夠分離液體中懸浮物,譬如分離浮在豬肉表面的脂肪。
目前,在烹調或配制食品時,通常需要分離液體表面的懸浮物,常見的例子從一種液體中分離脂肪,從不同比重的一種液體中,分離出兩種不同的成份,或以一種液體中分離懸浮在上的固體顆粒。多少年來,已經出現(xiàn)幾種分離上述物質的不同裝置,譬如一種帶傾倒出口的匙子,橫向穿過該出口面安裝一塊檔板,在該檔板底部和通往傾倒出口的水槽之間存在一個小空隙,倘若在匙子中有大量液體的話,這樣的傳統(tǒng)式匙子是相當有效的,而當液體的液面接近出口位置時,該匙子開始失去分離懸浮物的效果,同時,當傾斜倒出液體時,有時候浮在液體頂部的雜質會經過檔板頂部流出來。
鑒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廚房用具,以內、外兩層裝液容器的組合體,達到既簡單又可靠地分離出液體中懸浮雜質。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其中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具有連通第二裝液容器的一通孔,在該通孔的周圍設有一環(huán)壁;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和第二裝液容器、過濾板以及環(huán)壁,其特征在于第一裝液容器是裝設在第二裝液容器內部,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開設有液體從第一裝液容器流入第二裝液容器的通孔,在該通孔的上部蓋扣有過濾板,在通向該通孔的液體通道處的過濾板上設有向下伸展的環(huán)壁。
該過濾板包括一個圍繞著通孔的環(huán)形壁部及蓋在通孔上部的實心板部,該環(huán)形壁部括過濾板上向下延伸的第一環(huán)形壁以及從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二環(huán)形壁。
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以及過濾板,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第一裝液容器底部有一與第二裝液容器相貫通的通孔,在過濾板的對應于通孔處有一向下的凸塊。
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第一裝液容器是設置在第二裝液客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具有連通第二裝液容器的通孔,在該通孔處裝有一塞罩,該塞罩包括一個向下的環(huán)形周壁和一個實心的上板部,在環(huán)形壁與第一裝液容器底部之間存在有狹窄的液體流入通孔的間隙。
上述通孔上設有一過濾板;上述環(huán)壁內設有浮體;上述環(huán)壁是從過濾板向下延伸到第一裝液容器;在靠近上述環(huán)壁下端設有連接上述通孔的液槽通道;上述環(huán)壁上具有通氣孔;在上述環(huán)壁上面設有一個可拆卸的帽子;上述環(huán)壁上設有帶通氣孔的可拆卸帽子;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分離液體表面懸浮物效率高且可靠,操作也方便。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外觀圖。
圖2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圖1的A—A剖面圖。
圖3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圖1的B—B剖面圖。
圖4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圖5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檔板剖面圖。
圖6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圖7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檔板剖面圖。
圖8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圖9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塞子剖面圖。
圖10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外觀圖。
圖11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縱向剖面圖。
圖12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過濾板水平視圖。
圖13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部分分解圖。
第一實施例,參照圖1—3所示,系為匙子式廚房用具,它是由手把1和裝液部2構成,其中,裝液部2包括第一半球形裝液容器3和第二半球形裝液容器4,第一裝液容器3的直經稍小于第二裝液器4、且第一裝液容器3置于在第二裝液容器4內,而且第一裝液容器3支承(樞接)第二裝液容器4的樞軸上旋轉,兩容器3、4安裝在穿過兩容器開口面延伸的公用軸上、模仿萬向接頭連接方式。
在第一裝液容器3的最低點,如圖2、3所示,設置一個通孔5,在該通孔5下面具有凹陷部位6,該凹陷部位6伸展到第二裝液容量4的外表面的傾倒開口7。
第二裝液容器4的后半部具有向內的直肋8,當兩個裝液容器3、4不相對轉動時,即就是說,第一裝液容器3完全處在第二裝液容器4內,可以起到防止第一裝液容器3后邊溢出液體,溢流到第二裝液容器4內的密封作用;同樣,第一裝液容器3的前邊具有向外伸出的凸緣9,該凸緣9位于在第二裝液容器4的前邊,以便明確為在前邊位置上的一種密封,外伸的凸緣還包括伸展到第二裝液容器4的傾倒開口7上面的凸塊10。從而,當第一裝液容器3完全置于第二裝液容器4內時,圍繞在兩者之間明顯有一個具有阻擋和密封作用的直肋8和凸緣9;通常用勺子把液體舀到第一裝液容器3時,該液體不會流進第二裝液容器4內。
本實施例的廚房用具(匙子)的操作敘述如下首先,把含有雜質的液體用勺子舀或直接倒入第一裝液容器3內,該雜質浮在液體表面,而需要的液體卻經過第一裝液容器3底部的通孔5脫離第一裝液器3進入第二裝液容器4中,如果使該廚房用具(匙子)傾斜,以致造成第一、第二裝液容器3、4相對轉動,在匙子前邊的凸緣9的密封被打開,并且該液體能從第二裝液器4經過凹陷部位6進入傾倒開口7倒出,此外,由于兩裝液容器3、4相對轉動,第一裝液容器3保持水平狀態(tài),因此,雜質(不需要的成份)不會從第一裝液容器3流入第二裝液容器4內。當傾倒狀態(tài)中,停止該匙子的傾斜,并且馬上重新把的裝液器3、4置于水平位置、且在兩個裝液容器3、4之間再形成周邊吻靠的密封狀態(tài)。
第一裝液容器3在第二裝液容器4內的轉動連接可采用其它可行的結構,但是,最好第一裝液容器3是可以從第二裝液容器4內拆卸下來,便于清理匙子;同時第一裝液容器4的底部比其它部位加厚,使第一裝液容器3的重心較低,從而使第二裝液容器4和手把1傾斜時仍較穩(wěn)當。
第二實施例,參照圖4、5所示,第一裝液容器3的底部用一塊檔板28蓋住孔5,該檔板28中部是實心的、且處在通孔5的上面并沿徑向伸展,以便防止液體直接流入到通孔5內。該檔板28上板部的具有以中心實心部20和沿其邊緣延伸到第一裝液容器3內壁的環(huán)狀過濾槽部19,在過濾槽19和實心部20之間的檔板28下面向下伸出第一環(huán)壁11,從通孔5邊緣向上伸出第二環(huán)壁12,該第二環(huán)壁12處在第一環(huán)壁11徑向內側,第一環(huán)壁11不接觸第一裝液容器3的底部,而第二環(huán)壁12不接觸檔板28。在使用中,第一些液容器3的液體,通過過濾槽19流到通孔5,顯然,該過濾槽19還可以過濾液體中的雜質(不需要的成份);液體通過過濾槽19過濾后,第一、第二環(huán)壁11、12起到檔板或壁礙物作用,而阻止液體流動(速度),并且能進一步阻檔雜質流出。
第三實施例,參照圖6、7所示,檔板13裝在通孔5上面,然而,該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圖4、5相比較,該檔板13位于檔板13中心下面的凸塊14上部,該凸塊14具有充滿充氣或氣體的浮力腔15,此外,該檔板13向上移動(浮動)受到一環(huán)框26限制。
在正常的使用中,該檔板13浮置在通孔5上面,液體是繞過檔板13流到通孔5內,該檔板13是開有通孔的過濾結構,當液位降到第一裝液容器3底部時,雜質穿過通孔的危險會增大,該檔板13隨液體一起下落,直至凸塊14接觸且鎖閉通孔5。
第四實施例,參照圖8-10,通孔5具有上端環(huán)壁12,在通孔5的上部插連有塞罩18,塞罩18包括上板17和沿上板17內側下凸的齒狀插套16,齒狀插套16的直徑與上端環(huán)壁12相近并通過下探插板21與環(huán)璧12相連結,連結后形成一個允許液體流過和具有間隔間隙的環(huán)狀過濾部。該空隙允許液體通過,此后又通過各插板21之間到通孔5,因而液體被迫通過環(huán)壁18和插板21間限定的空隙范圍而流到孔5內,該懸掛的環(huán)壁18用于鎖閉各種雜質(不需要的物質成份)進入通孔5內,直到液體位置降懸掛的環(huán)壁18底端,實際上,此刻該匙子已經沒有液體,此外,在各插板21間的孔隙也可以起到過濾作用,或他們本身可以具有過濾件。
第五實施例,參照圖11-13,過濾板51把第一裝液容器3隔成兩部分,并且利用過濾板51周邊的凸塊52把過濾板51安裝(可拆卸的連接)在第一裝液容器3內的環(huán)狀肋53上;為了允許精選過濾碎片或晶粒固體殘渣,在過濾板51上面設有大量的開孔54,放在通孔5上面的過濾板51位置可移動,并且在其上裝有導向壁55(以其周邊處連接),因此,在過濾板51上的導向壁55包含下端部55a和上端部55b,該下端部55a垂直向下伸展、直至碰到第一裝液容器3,該上端部55b垂直向上伸展,直至它的高度大致等于下端部55a的長度,該上端部和下端部一起構成一個垂直的導向壁55并穿過過濾板51的中心伸展,在下端部55a的底端形成大量的齒56,以致允許液體通過在大量齒55之間的縫隙、且進入通孔5,在各齒56之間的縫隙通常比在過濾板51上的開孔54小,從而也起到第二次過濾,此外,該齒56還稍為徑向向內,以防止浮體57穿過璧底端脫離,形成一個支承(夾具)作用。
在圓柱的導向壁55內設置起浮體57作用的閥,該浮體57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關閉通孔5,在第一裝液容器3內的液體完全干枯之前,第一裝液容器3內的液體降至某個予先限定的位置,本實施例的浮體57是一個中空球,該球有一個不定向的的幾何面,并且有一個比允許封閉的通孔5直徑大的直徑,然而,人們會知道,另外形狀的浮體57,如球形的、橢球體的或圓柱的,只要能達到封閉效果,都可以使用。
該浮體57利用帽子58壓向導向壁55內,該帽子58頂部有通孔氣59,由于導壁55內、外的空氣壓力相等,通過通氣孔59使導向壁55內、外液體位置實際是同樣的,人們知道在帽子58的壁或邊緣也能開通氣孔。
在正常操作中,欲分離的液體充填到第一裝液容器3,該液體通孔過濾板51、穿過各齒56之間的孔隙進入導向壁55內,并且使浮體57產生浮力;為了放出經過濾過的液體,把該匙子朝一邊傾斜時,第一裝液容器3實際仍保持水平,并且當液體經過傾倒開口7(圖11—13中未示出),液體流出該匙子時,在導向壁55內的液體液面降低,因此,引起浮體57位置下降,當浮體57降到某予定位置時,通孔5被鎖閉或關閉,于是,阻止浮在液體頂層表面的雜質,如脂肪或油,離開第一裝液容器3。
在每次使用后,該過濾板51很容易從第一裝液容器3取出,并且把它拆開,便于清除浮體57、帽子59從導向壁55中取出,因而,始終能保持衛(wèi)生的狀態(tài)。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系從懸浮物中分離出一種液體的裝置,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其中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的底部具有一通孔,因而,第一裝液容器內的液體,可以通孔上述通孔液入第二裝液容器,從該第二裝液容器可以傾倒出欲需分離的液體。
將液體和雜質的混合物抽吸到該裝置的第一裝液容器內,經過第二裝液容器,并倒出液體,該液體是純液體,而雜質仍然保留在第一裝液容器內,該裝置的最佳樣式是匙子形成,但也可以是杯、罐、玻璃皿等形狀。
最好是以第一裝液容器與第二裝液容器樞接(能相對轉動),從而,當第二裝液傾斜倒出液體時,第一裝液容器仍然保持水平,在第一裝液容器中的液體正是利用底部的通孔流入第二裝液容器。
最好使兩個裝液容器的形狀接近半球狀、且兩裝液容器安裝在穿過兩容器開口面延伸的公用軸上,模仿方向接頭連接方式。為了便于液體從第二裝液容器中傾倒,第二裝液容器上開設一傾倒開口、且在第一裝液容器的底部通孔下面還設有引導液體的水槽;又為了盡可能減少第一裝液容器流出和溢出雜質到第二裝液容器內,最還圍繞兩裝液容器開口邊緣設置密封件。
如果需要的話,上述通孔上也可以設置過濾器件,譬如一個篩網,以達到更進一步減少雜質,從第一裝液容器進入第二裝液容器的可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其中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具有連通第二裝液容器的一通孔,在該通孔的周圍設有一環(huán)壁。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通孔上面設置有過濾板。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通孔周圍的環(huán)壁內有一個浮體。
4.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過濾板上具有一個向下延伸到第一裝液容器中的環(huán)壁。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向下延伸到第一裝液容器中的環(huán)壁的靠近下端處有液體流入通孔的液槽通道。
6.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該環(huán)壁上開設有通氣孔。
7.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該環(huán)壁上面設有一個可拆裝的帽子。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在環(huán)壁上面設置的可拆裝的帽子上開設有通氣孔。
9.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和第二裝液容器、過濾板以及環(huán)壁,其特征在于第一裝液容器是裝設在第二裝液容器內部,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開設有液體從第一裝液容器流入第二裝液容器的通孔,在該通孔的上部蓋扣有過濾板,在通向該通孔的液體通道處的過濾板上設有向下伸展的環(huán)壁。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該過濾板包括一個圍繞著通孔的環(huán)形壁部及蓋在通孔上部的實心板部,該環(huán)形壁部括過濾板上向下延伸的第一環(huán)形壁以及從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二環(huán)形壁。
11.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以及過濾板,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第一裝液容器底部有一與第二裝液容器相貫通的通孔,在過濾板的對應于通孔處有一向下的凸塊。
12.一種廚房用具,其特征是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第一裝液容器是設置在第二裝液客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具有連通第二裝液容器的通孔,在該通孔處裝有一塞罩,該塞罩包括一個向下的環(huán)形周壁和一個實心的上板部,在環(huán)形壁與第一裝液容器底部之間存在有狹窄的液體流入通孔的間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廚房用具,尤其指能足夠分離液體中的懸浮物。它包括第一、第二裝液容器和過濾板,其中第一裝液容器設置在第二裝液容器內,在第一裝液容器底部具有連通第二裝液容器的一通孔,在該通孔的周圍設有從過濾板向下延伸到第一裝液容器的一環(huán)壁,該環(huán)壁內又設置一浮體,從而,分離液體表面懸浮物效率高且可靠,操作也方便。
文檔編號A47J43/04GK1129094SQ94118540
公開日1996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林正強 申請人:林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