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吸塵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內部裝有制造吸入氣流的電動送風機的吸塵器主體的灰塵分離部,和還在該灰塵分離部的上游具有另一個灰塵分離部的電動吸塵器。
背景技術:
先前,如特開平10-85159號公報所示,已知具有旋風分離裝置(旋風除塵器)的電動吸塵器。在種吸塵器中,在內部裝有風扇裝置的吸塵器主體中,內部裝有灰塵收容器(灰塵袋)。手柄管通過軟管與吸塵器主體連接。吸入噴嘴通過軸管與手柄管連接。使旋風分離裝置與軸管鄰近配置。
在使用該電動吸塵器的掃除中,由風扇裝置吸入的含塵空氣中的比較大的灰塵,被上游的旋風分離裝置分離集塵。通過旋風分離裝置的更小的灰塵,利用吸塵器主體內的灰塵袋從空氣中分離集塵。
這種電動吸塵器,由于分別在吸塵器主體和軸管上分別設置灰塵收集部,具有以下的優(yōu)點。即由于在軸管上設置灰塵收集部,可以減少在離使用者遠的位置的吸塵器主體的灰塵收集部中拋棄灰塵的次數(shù)。由于在吸塵器主體上有灰塵收集部,不需要增大軸管的灰塵收集部。由于這樣,可以抑制掃除中軸管的妨礙。
先前的電動吸塵器的旋風分離裝置具有與和手柄管連接的上連接管連通的渦室,在其周圍設有大致為圓形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終端與渦室的入口連通。第一通路的上連接管側的端部利用壁部封閉。第二通路的終端在第一通路上開口。第二通路的終端部側為直管狀,設有上述壁,以與該終端的延長線垂直。該第二通路的上游與和吸入噴嘴連通的軸管連接。
掃除時,由第二通路吸入的含塵空氣在成直角地碰上與第二通路相對的壁部后,流入第一通路。這樣,含塵空氣在圓形的第一通路中回旋地流動后,流入渦室回旋。在渦室中回旋的空氣從該渦室的中心流出至上連接管。在這種舉動中,利用以向著和直管狀的第二通路同方向的軸為中心的回旋流,離心力作用在灰塵上。這樣,可將灰塵和空氣分離。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具有上述優(yōu)點的先前的電動吸塵器使含塵空氣依次在配置在吸入噴嘴與風扇裝置之間的旋風分離裝置和吸塵器主體內的灰塵袋中通過,進行掃除。這樣,在經常進行二階段的灰塵分離而進行掃除的先前的電動吸塵器中,伴隨著灰塵分離的壓力損失大。由于這樣,要增大吸入噴嘴的吸入力,這是不適宜的。
先前的電動吸塵器,通過加減加在風扇裝置(電動送風機)上的電力,可根據掃除場所等,將吸入力切換成強或弱。
除了這種電氣回路的切換外,優(yōu)選還能夠調整吸入力的強弱。即優(yōu)選是在掃除中得到多種強度的吸入力,可以根據掃除場所更適當?shù)貙?。然而,這種要求,在特許文獻1的電動吸塵器中不能滿足。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不論是否具有分別配置在吸入氣流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灰塵分離部,不利用電氣回路的結構,可以切換吸入力的強弱的電動吸塵器。
如上所述,特許文獻1的電動吸塵器,利用以向著與位于旋風分離裝置上游的直管狀的第二通路同方向的軸為中心的回旋流,將灰塵與空氣分離。由于這樣,在第二通路中直進的含塵空氣的流動在成直角彎曲后,通過導入圓形的第一通路中,流動再次彎曲,形成回旋流。
這樣,不僅為了形成回旋流使空氣的流動彎曲,而且使在其上游的空氣流動成直角彎曲,這樣產生壓力損失。另外,由于空氣的流動成直角彎曲,壓力損失非常大。由于這樣,回旋流的風速慢,對提高分離性能不好。另外,旋風分離裝置中的上述壓力損失,使從吸入噴嘴至吸塵器主體的吸氣通路整體的壓力損失也增大。由于這樣,在提高電動吸塵器的吸入性能方面并不優(yōu)選。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要提供可提高吸入性能和灰塵分離部的灰塵分離性能的電動吸塵器。
解決問題所用的方法本發(fā)明的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具有電動送風機和設在其上游側的第一灰塵分離部的吸塵器主體;具有第一風路,設在上述第一灰塵分離部的上游側的管狀部;具有從上述第一風路分支的第二風路,設在上述管狀部周圍的第二灰塵分離部;和具有在不經過該第二灰塵分離部地形成至上述第一灰塵分離部的含塵空氣流動的第一位置;和經過上述第二灰塵分離部地形成至上述第一灰塵分離部的灰塵空氣的流動第二位置移動的選擇構件的風路選擇機構。
根據本發(fā)明,不論是否具分別配置在吸入氣流的上游側和下游側的灰塵分離部,不利用電氣回路的結構,可以切換吸入力的強弱。
本發(fā)明的一種電動吸塵器,它具有內部裝有電動送風機的吸塵器主體;設在上述電動送風機的上游側,形成第一風路的筆直的管狀部;灰塵分離部,設在該管狀部的周圍,具有將含塵空氣被導入的入口與跟該入口相比處于下游位置且與述第一風路連接的出口連通的第二風路,在利用慣性,分離在該第二風路中流動的空氣和灰塵的灰塵分離部,具有積存分離的灰塵并可取出的集塵殼體,上述第二風路具有沿著上述管狀部設置,將從上述灰塵分離的空氣引導至上述出口的返回風路部;設在上述管狀部上,將通過上述第一風路的含塵空氣,導入上述入口的導風部件。
采用本發(fā)明可以提高吸入性能和在灰塵分離部的灰塵分離性能。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圖2為表示圖1的電動吸塵器的第二灰塵分離部周圍的立體圖;圖3為表示圖2的第二灰塵分離部周圍的縱截面?zhèn)纫晥D;
圖4為表示沿著圖3中的F4-F4線的截面圖;圖5為表示沿著圖3中的F5-F5線的截面圖的第二灰塵分離部周圍的立體圖;圖6在分離集塵殼體和安裝著該集塵殼體的部分的狀態(tài)下,表示圖2的第二灰塵分離部的側視圖;圖7為表示安裝圖2的第二灰塵分離部的集塵殼體的部分的立體圖;圖8為表示圖2的第二灰塵分離部的集塵殼體的立體圖;圖9為省略表示圖2的第二灰塵分離部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1~圖9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
圖1中的符號1表示罐(canister)型的電動吸塵器(真空清潔器)。該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主體2,吸氣通路部件3,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風路選擇機構5。
吸塵器主體2可在地面等被掃除面上自由移動。在吸塵器主體2的例如后部內裝有電動送風機6。電動送風機6形成吸入氣流。在位于該電動送風機6的上游側的吸塵器主體2的前面壁上設置有吸入口2a。
在吸入口2a和電動送風機6之間為集塵室。在該集塵室中配置第一灰塵分離部。第一灰塵部分形成有例如具有通氣性的過濾器,優(yōu)選,為了有集塵功能而由作成袋狀的紙制等的集塵袋7形成。集塵袋7位于電動送風機6的上游,放在吸塵器主體2內部。在吸塵器主體2具有的可開閉的主體蓋2b打開的狀態(tài)下,該集塵袋7可在集塵室中安裝和拆卸。
吸氣通路部件3,具有軟管11,連接部12,管子13,和吸入口體14。吸入口體14又稱為吸入噴嘴。
軟管11作成蛇腹狀,可自由地撓曲變形。軟管11在其一端上有連接筒部11a。連接部12與軟管11的另一端連接。具有連接筒部11a的軟管11和連接部12形成軟管組合。
連接筒部11a可取出地與吸入口2a連接。利用這種連接,吸氣通路部件3配置在電動送風機6和集塵袋7的上游。吸氣通路部件3設置成將從吸入口體14吸入的含塵空氣導入集塵袋7內。
如圖5~圖7所示,連接部12具有管狀部15和握持部(手握部)16。利用管狀部15,在其內部形成有第一風路15a。第一風路15a設在吸氣通路部件3的一部分上。為了減小第一風路15a中的風路阻力,在本實施例中,管狀部15作成筆直的管狀。但是,管狀部15和第一風路15a即使彎曲也沒關系。
握持部16用于在掃除操作時握持吸氣通路部件3使用。握持部16由從管狀部15的例如后部突出的手柄形成。但是不是僅限于此,握持部16可以形成直接握持管狀部15的例如前部等。在由上述手柄構成的握持部16上設有執(zhí)行電動送風機6等的運轉指令的操作面板16a。
如圖1所示,軟管11的另一端與管狀部15的后端部15b連接。管子13的后端部或吸入口體14可以有選擇地和可取下地與管狀部15的前端部15c連接。管子13可滑動地使例如第一管部件13a和第二管部件13b嵌合,通過滑動可以伸縮。
吸入口體14具有頭部14a和連接管14b。與地面等被掃除面相對的橫向長的吸塵口(圖中沒有示出)在頭部14a的下面開口。連接管14b通過自由接頭結構,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頭部14a的后部。連接管14b可以有選擇地在管狀部15的前端部15c或管子部件13b的前端部取下。
第二灰塵分離部4設在形成有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的周圍。因此,第二灰塵分離部4可配置在吸塵器主體2內的電動送風機6和集塵袋7的上游側。第二灰塵分離部4具有殼體承受座部21,集塵殼體22,過濾器23和灰塵按壓機構24。集塵殼體22形成第二灰塵收集部,可以取出地與殼體承受座部21組合。
詳細地說,殼體承受座部21與管狀部15作成一體。如圖5和圖7等所示,殼體承受座部21比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短,而且比該管狀部15的寬度寬。殼體承受座部21具有在與管狀部15的長度方向同方向上延伸的開口。該開口優(yōu)選是向上方開放。
管狀部15與殼體承受座部21連通。如圖4和圖5所示,優(yōu)選管狀部15配置在殼體承受座部2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通過這種配置,管狀部15和殼體承受座部21,在寬度方向(從吸入口體4側看的左右方向)上,以管狀部15的中心軸線為對稱線,成線對稱設置。
這樣,殼體承受座部21和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重量相對于管狀部15平衡好。因此,在手握握持部16,操作吸氣通路部件3方面優(yōu)選。另外,在抑制從后述的集塵殼體22返回第一風路15a的風的流動偏向殼體承受座部21的寬度方向的一側這點上也是優(yōu)選的。與此同時,利用集塵殼體22的集塵,不偏向其寬度方向的一側,可在寬度方向平衡良好地集塵這點也好。
如上所述,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配置在殼體承受座部2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與殼體部21連通。這樣,在管狀部15和殼體承受座部21之間形成沿著管狀部15的左右一對返回風路部25。返回風路部25在第一風路15a的左右方向并排,不在第一風路15a的上下方向重合。由于這樣,在可在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上,在上下方向緊湊地設置第二灰塵分離部4這點上優(yōu)選。
如圖5所示,返回風路部25的前端封閉。返回風路部25的后端,通過出口26(參照圖3和圖5),與第一風路15a連接。這樣返回風路部25與第一風路15a合流。出口26在接近管狀部15的后端的位置開口。該出口26設在以通過第一風路15a的含塵空氣的流動方向為基準的后述的入口34下游的位置上。
如圖4~圖7所示,在殼體承受座部21的上述開口邊緣上,沿著該邊緣安裝密封襯墊(密封填料)27。密封襯墊27由橡膠等軟質密封材料制成。在從集塵殼體22拋棄灰塵的情況下,優(yōu)選排出灰塵不附著在該配置的密封襯墊27上。密封襯墊27也可安裝在集塵殼體22的開口邊緣上。
如圖2,圖5和圖7所示,在管狀部15的外面設有前側凸部15d。前側凸部15d與殼體承受座部21的前端連接。在前側凸部15d上作出殼體固定部(例如固定孔15f)(參照圖3)。固定孔15f向后方開口。
如圖3,圖6和圖7所示,在管狀部15的外面設有后側凸部15e。后側凸部15e與殼體承受座部21的后端連接,形成握持部16的根部。在該后側凸部15e上安裝殼體固定部件28。
殼體固定部件28可在前后方向移動。利用圖中沒有示的彈簧向前方給殼體固定部件28加力。通過利用手指操作,該殼體固定部件28可克服上述彈簧力向后方運動。
如圖3,圖6,圖8等所示,集塵殼體22具有殼體主體31,殼體蓋32,和過濾器支承框33。殼體主體31的一面優(yōu)選是下面開口。殼體主體31具覆蓋其前部的主體蓋31V。殼體蓋32開閉殼體主體31的開口的前部。過濾器支承框33設在殼體主體31的后部。
殼體主體31和殼體承受座部21的開口在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的軸方向延伸。殼體主體31的下面開口的寬度與殼體承受座部21的開口寬度一致。如圖3和圖8所示,固定片31c在殼體主體31的長度方向的前端突出。固定片31c可從后方插入固定孔15f中和從該孔脫出。固定部件承受部31d(參照圖3)設在殼體主體31的長度方向的后端。固定部件承受部31d由凹部等構成。上述殼體固定部件28的前部從后方插入該固定部件承受部31d中和從其中脫出。
按以下的順序,可將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集塵殼體22安裝在連接部12上。首先,在將管狀部15的殼體固定部件28向后拉伸的狀態(tài)下,將固定片31c插入管狀部15的固定孔15f中,并且使殼體主體31覆蓋殼體承受座部21。在這個狀態(tài)下,使殼體主體31和殼體承受座部21的開口互相對合。其次,將殼體固定部件28向前方移動,卡在殼體主體31的固定部件承受部31d上。這樣,可以防止殼體主體31脫落。利用與安裝相反的順序,可從連接部12取出集塵殼體22。
安裝在連接部12上的集塵殼體22使其長度方向與管狀部15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一致配置。利用這種配置,由于集塵殼體22向管狀部15的寬度方向的突出小,操作吸氣通路部件3時的平衡好。另外,則在操作中,抑制管狀部15遮住被掃除面的視野因素這點優(yōu)選。
如圖8所示,過濾器支承框33具有在殼體主體31的寬度方向并列的一對壁33a和隔壁33b。一對壁33a從殼體主體31的后端壁31a,在殼體主體31的長度方向中間位置上,向前延伸。圓形孔35分別作在一對壁33a的前端。隔壁33b一體地連接一對壁33a的前端。隔壁33b由與壁33a的下端面在一個面上連接的隔壁底部和從它向上彎曲的彎曲部構成。
在隔壁底部上作出向著前側,前端細的大致V字形的切口33c。利用該切口33c和與它連接的一對壁33a的下端面之間,形成大致船底形形狀的開口。該開口可作為含塵空氣對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入口34使用。
殼體主體31的后端壁31a與入口34連接。后端壁31a由沿著與第一風路15a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的方向的壁構成。該后端壁31a呈垂直狀立起。
在形成第一風路15a的下游部位的管狀部15的后部形成分支口36。如圖7所示,分支口36向著殼體承受座部21的開口向上開口。如上所述,該分支口36,在集塵殼體22安裝在連接部12上的狀態(tài)下,與入口34連接。
圖3和圖7中的符號37表示定位部。定位部37從分支口36的上游的邊緣立起。隔壁33b的彎曲部從后側與定位部37接觸。這樣,分支口36和入口34可以適當定位。
如圖4和圖9等所示,上述過濾器23的過濾元件23b安裝在過濾器框體23c中。過濾器框體23c作成兩端開放的圓筒狀。過濾器框體23c在圓周方向,以一定間隔具有長孔狀的窗孔。這些窗孔在圓筒的軸向延伸。在過濾器框體23c的兩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沿著圓周方向的齒23a。過濾元件23b由網狀過濾器構成,它塞住上述各窗孔,安裝在過濾器框體23c的外周面上。該過濾元件23b的端部不掛在齒23a上。
過濾器23的兩端支承在過濾器支承框33的壁33a上。該過濾器23的兩端可轉動地插通于圓形孔35。過濾器23兩端的齒23a配置在過濾器支承框33的壁33a和殼體主體31的側壁之間。在打開后述的殼體蓋32的狀態(tài)下,將通過該開放部插入的手的手指尖加在齒23a上,可使過濾器23轉動。
在集塵殼體22安裝在連接部12上的狀態(tài)下,過濾器支承框33的壁33a和殼體主體31的側壁之間的空間與返回風路部25連接。這樣,形成圓筒形狀過濾器23的下游區(qū)域的過濾器23的內部空間,通過過濾器23的兩端開口與連接部12的返回風路部25連通。
利用以上這樣配置在殼體主體31上的過濾器23,集塵殼體22內分成灰塵積存室41和分離室42?;覊m積存室41與過濾器23的前側相鄰接。分離室42與過濾器23的后側鄰接。這二個室41,42通過過濾器23的上方空間連通。在集塵殼體22安裝在連接部12上的狀態(tài)下,灰塵積存室41靠近第一風路15a的上游側部位配置。在相同狀態(tài)下,分離室42相對于灰塵積存室41,靠近第一風路15a的下游側部位配置。
在分隔分離室42的壁內,與過濾器23的外周面相對的壁形成導向壁43(參照圖3)。該導向壁43從上述入口34連續(xù)至灰塵積存室41。導向壁43的入口側部分由上述后端壁31a形成。導向壁43從入口34連續(xù)彎曲至灰塵積存室41,使得形成與過濾器2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大致相似的形狀。
第二灰塵分離部4具有從入口34通過分離室42,灰塵積存室41,返回風路部25至出口26的風路。該風路內的返回風路部25沿著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
如圖3和圖4等所示,灰塵積存室41由殼體31的前部頂壁,一對隔壁31b和殼體蓋32隔開。殼體主體31的前部頂壁與呈圓弧狀彎曲的導向壁43整體地連接。一對隔壁31b從該殼體主體31的頂壁,整體地突出設置于殼體主體31的前部內側。這些隔壁31b平行。殼體蓋32可與隔壁31b的前端(下端)連接和分開,可以開閉灰塵積存室41。
殼體蓋32在其后端整體地具有樞軸部32a。樞軸部32a的兩端貫通支承在左右隔壁31b上。這樣,可以樞軸部32a為中心,可轉動地安裝殼體蓋32。利用殼體蓋32的轉動,殼體主體31的前部開口即一對隔壁31b的下端之間開閉。
如圖3和圖9等所示,樞軸部32a相對于過濾器23的前部外周面配置在至近的距離。在軸向延伸的肋32c(參照圖3)整體地突出設置在樞軸部32a上。該肋32c為前端細狀。
如圖3所示,在殼體蓋32關閉的狀態(tài)下,肋32c從過濾器23的前部外周面離開。但是,在殼體蓋32打開的狀態(tài)下,利用樞軸部32a的轉動,可與過濾器23的前部外周面輕微地接觸。由于這樣,如上所述,在過濾器23轉動的情況下,可利用肋32c抓住附著在過濾元件23b表面上的灰塵,使它落入殼體蓋32側。
從外側向內側,通過分離室42內的含塵空氣中的空氣在圓筒狀的過濾器23中流通。由于這樣,在流動慢的過濾器23的下部上,灰塵特別容易附著。如上所述,當從集塵殼體22拋棄灰塵時,用手轉動過濾器23,可在過濾器23的全周上,使灰塵落下。這樣,不管上述附著特性如何,可以輕松地進行過濾器23的壽命延長,即消除堵塞的作業(yè)。
如圖3和圖9所示,殼體蓋32在其自由端上有鉤子32b。鉤子32b設在殼體主體31和主體蓋31V之間,即在灰塵積存室41的外部。
該鉤子32b可與鉤子承受器44接合和脫開。鉤子承受器44設在覆蓋殼體主體31的主體蓋31V的前端內側。壓緊在鉤子承受器44上的鉤子32b與鉤子承受器44接合。這種接合使殼體蓋32保持關閉狀態(tài)。通過從鉤子承受器44取出鉤子32b,可以打開殼體蓋32。
鉤子承受器44可以其中間部分為支點轉動。利用圖中沒有示出的彈簧給鉤子32b的懸掛保持位置加力。如圖3和圖9所示,為了從鉤子承受器44取出鉤子32b,將滑動件45可移動地安裝在殼體主體31的上面。
即在殼體主體31的上面凹槽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滑動件45為棒狀,可在前后方向移動地安裝在凹槽內,與灰塵積存室41隔離。該滑動件45的前端插入殼體主體31的上面和主體蓋31V之間。
利用圖中沒有示出的彈簧給滑動件45加力,使其前端保持從鉤子承受器44的與鉤子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離開的位置。可從殼體主體31的外部操作滑動件45。通過在前后方向移動滑動件45,可使滑動件45的前端與鉤子承受器44的鉤子端部的相反一側的端部接觸或離開。
因此,隨著用手指壓住滑動件45,向前方移動,滑動件45的前端壓緊鉤子承受器44的與鉤子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這樣,可使鉤子承受器44回轉,從鉤子32b取出鉤子端部。與此相反,當解放滑動件45的壓緊時,滑動件45回至原來位置。這樣,鉤承受器44回復至掛住鉤子32b的位置。
如圖4所示,殼體蓋32的寬度比殼體主體31的前部兩側壁間的寬度尺寸狹窄。如圖3所示,在側面看殼體蓋32有作成大致圓弧狀的開口。網狀過濾器47安裝在該開口部中。網狀過濾器47的網眼與過濾器23的過濾元件23b的網眼相同或比它粗。
如圖3,圖6,圖8所示,在上述開口部的外面,一體地設置多個長方形的板48。這些板48在殼體蓋32的前后方向,空出給定的間隔以一定角度傾斜。各板48傾斜地向前方突出,將通過網狀過濾器47,從灰塵積存室41流出的空氣引導至前方。如圖8所示,在從外側看開口部的情況下,各板48的突出長度設定為妨礙看認網狀過濾器47的長度。
利用各板48形成的通過灰塵積存室41內的空氣流動方向的限制,積存在灰塵積存室41內的灰塵,集中在灰塵積存室41內的前部被壓縮。由于這樣,可以體積不那么大(蓬松)地積存集中在灰塵積存室41中的灰塵。另外,在拋棄灰塵時等,可以用各板48妨礙看見網狀過濾器47和附著在其上的灰塵。與此同時,利用各板48也可防礙手等接觸附著在網狀過濾器47上的灰塵而污染。
在集塵殼體22上設有灰塵按壓機構24。該機構24具有壓緊部件51,齒輪52和齒條部件53。在殼體主體31的前部頂部和主體殼體31V之間安裝轉動軸54。轉動軸54的兩端氣密地插入灰塵積存室41內。
放置在灰塵積存室41中的按壓部件51的臂與位于灰塵積存室41內的轉動軸54的兩端連接。齒輪52固定在位于灰塵積存室41的外部的轉動軸54的中間部。齒條部件53與齒輪52嚙合。齒條部件53可沿著在滑動件45的上面開放的長槽滑動。利用彈簧55,向后給該齒條部件53加力。
這樣,如圖3所示,當不使用時,按壓部件51保持在沿著灰塵積存室41的頂部橫臥的待機位置。圖3中的符號31g表示蓋突起。該蓋突起31g覆蓋上述待機位置的按壓部件51的后端。這樣,可將沿著導向壁43的含塵空氣引導至傾斜的前下方。因此,灰塵不會落在待機位置的按壓部件51上。
以轉動軸54為中心的按壓部件51的前端的回轉軌跡,大致與封閉的殼體蓋32的內面的彎曲形狀一致。因此,當使按壓部件51向圖3中的前側轉動時,可利用按壓部件51的前端進行清潔,以清掃網狀過濾器47。如上所述,按壓部件51可以沿著灰塵積存室41的頂部從橫臥的待機位置向前側轉動。這個轉動可使灰塵積存室41內的灰塵集中在灰塵積存室41內的前部,被壓縮。
在集塵殼體22中設有有選擇地分開使用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風路選擇機構5。如圖8等所示,風路選擇機構5具有選擇部件61,操作部件62和定位部63。
選擇部件61作為導風部件起作用。該選擇部件61由蝶閥形成,形成與上述入口34的形狀對應的形狀。用蝶閥用作選擇部件61,在可使風路選擇機構5的結構簡單這點上優(yōu)選。
形成選擇部件61的基端部61a的后端部一體地具有樞軸64。通過將該樞軸64的兩端支承在上述一對壁33a上,可以轉動地安裝選擇部件61。選擇部件61的基端部61a與入口34連接。通過回轉,選擇部件61可跨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而移動。
第一位置為為了不經過第二灰塵分離部4而形成至集塵袋7的含塵空氣的強流動,而配置選擇部件61的位置。如圖3中的雙點劃線所示,配置在第一位置上的選擇部件61在封閉第一風路15a的分支口36和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入口34的同時,不堵塞第一風路15a。在這個狀態(tài)下,停止從第一風路15a向入口34導入含塵空氣,同時,允許含塵空氣從第一風路15a向集塵袋7流動。
第二位置為為了形成經過第二灰塵分離部4至集塵袋7的含塵空氣的弱流動,而配置選擇部件61的位置。如圖3中的實線所示,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打開第一風路15a的分支口36和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入口34,同時,塞住第一風路15a。在這個狀態(tài)下,允許含塵空氣從第一風路15a導入入口34,同時,停止含塵空氣直接從第一風路15a向集塵袋7流動。
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從該選擇部件61的基端部61a成斜狀,向著第一風路15a的上游側伸出。這樣,流入第一風路15a中的含塵空氣由斜狀的選擇部件61引導,導入入口34中。即含塵空氣的流動方向平穩(wěn)地變化,可抑制伴隨該流動方向變化的紊流的發(fā)生。因此,利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可抑制壓力損失,平穩(wěn)將含塵空氣導入口34。
由蝶閥構成的選擇部件61的樞軸64側的基端部61a作成例如平坦狀。該基端部61a和比其靠前端的部分相互間不形成折曲的角,具有平緩的彎曲面而連續(xù)。這對抑制導入入口34中的含在空氣流動混亂,更可抑制壓力損失這點來說優(yōu)選。
在選擇部件61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基端部61a與導向壁43的入口34側部分,換句話說,與殼體主體31的后端壁31a在一個面上連續(xù)。在這個狀態(tài)下,后端壁31a和基端部61a不形成成為風路阻力的臺階等。
由于這樣,可抑制伴隨含塵空氣從第一風路15a導入分離室42的入口34產生的紊流的壓力損失,可將含塵空氣平穩(wěn)地導入入口34。因此,利用在筆直的第一風路15a內呈斜狀伸出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可將大的慣性力給于從第一風路15a導入分離室42的含塵空氣中的灰塵。這樣,通過抑制上述壓力損失,可提高吸入風路體3前端部具有的吸入口體14的吸入力。
樞軸64的一端貫通分離室42的一個側壁。操作部件62與其一端連接。操作部件62作成臂狀??梢詮募瘔m殼體22的外部,用手指抓住操作部件62轉動。利用操作部件62往復回轉,選擇部件61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上移動。
如圖2和圖8等所示,定位部63一體地設在樞軸64貫通的分離室42的一個側壁的外面。定位部63具有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3b。操作部件62的前端部可有選擇與該第一槽63a和第二槽63b接合和脫開。當操作部件62與第一槽63a接合時,第一槽63a將選擇部件61保持在第一位置。當操作部件62與第二槽63b接合時,第二槽63b將選擇部件61保持在第二位置。
使用圖1所示的電動吸塵器1的真空吸收式的掃除是握住握持部16,驅動電動送風機6,使吸氣通路部件3運動,使吸入口體14沿著地面等被掃除面移動來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利用操作面板16a的強和弱的開關鈕的操作,控制電動送風機6的運轉,可以選擇強吸入和弱吸入。除此以外,還可按以下順序,切換吸入的強弱。因此,通過這些組合,可得到多樣的吸入力。
當不利用操作面板16a的操作,增強吸入力時,將風路選擇機構5的操作部件62放(卡)在定位部63的第一槽63a中也可以。這樣,選擇部件61向上轉動,配置在第一位置。由于這樣,從吸入口體14吸入的含塵空氣不受選擇部件61妨礙,可以直進通過吸氣通路部件3的第一風路15a。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第一風路15a的含塵空氣導入集塵殼體22受到封閉入口34的選擇部件61妨礙。
因此,從吸入口體14吸入的含塵空氣不經過第二灰塵分離部4,在吸氣通路部件3中流通。然后,含塵空氣從吸入口2a流入吸塵器主體2內,利用集塵袋7分離灰塵和空氣。分離的灰塵積存集塵袋7內。在集塵袋7中,從灰塵分離的空氣,被電動送風機6吸入后,排出至吸塵器主體2的外部。
在這種掃除狀態(tài)下,第二灰塵分離部4不成為風路阻力。由于這樣,電動送風機6的上游側的灰塵收集部產生的風路阻力只為集塵袋7。因此,可實現(xiàn)強吸入。
另一方面,在不利用操作面板16a的操作,減弱吸入力時,將風路選擇機構5的操作部件62放(卡)在定位部63的第二槽63b中也可以。這樣,選擇部件61向下轉動,配置在第二位置上。由于這樣,從吸入口體14吸入的含塵空氣,直進通過吸氣通路部件3的第一風路15a,受選擇部件61妨礙。這樣,通過受妨礙的含塵空氣以選擇部件61作為導向裝置,導入集塵殼體22的入口34。導入集塵殼體22中的含塵空氣,被引導沿著導向壁43。
如圖3所示,從分支口36進入第風路15a,向前方伸出的斜狀的選擇部件61和導向壁43連接成半圓形。由于這樣,流入第一風路15a的含塵空氣被引導,返回與第一風路15a的流動方向相反的一側即上游。與此相伴,導入集塵殼體22內的含塵空氣中的灰塵的慣性力離心方向作用。這樣,重的灰塵靠近導向壁43,與一部分空氣一起,被導入集塵殼體22的灰塵積存室41中。
另一方面,根據電動送風機6的運轉的吸入壓力,波及面臨分離室42的圓筒狀的過濾器23的內部。吸入壓力的波及通過出口26經過返回風路25,與過濾器23的內部連通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出口26在遮住在第一風路15a中直進穿過的含塵空氣的流動的選擇部件61的更下游的位置。返回風路部25從上游側與出口26連接。另外,返回風路部25通過過濾器23的兩端開口,與過濾器23的內部連通。
由于這樣,通過分離室42內的空氣多數(shù)在遠離上述導向壁43的方向被過濾器23吸入。通過過濾器23的空氣,流出到返回風路部25后,通過在比遮住第一風路15a中的流動的選擇部件61處于更下游位置的出口26,流入第一風路15a,被吸塵器主體2吸入。
具有入口34的分離室42,過濾器23,返回風路部25和出口26形成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第二風路P。利用該第二風路P可引導風,如上所述那樣,返回選擇部件61,從入口34到達出口26。
如上那樣,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借助慣性,導入的含塵空氣的重的灰塵靠近和沿著導向壁43,并吸引輕的空氣。與此相伴,在分離室42中,灰塵和空氣分離。
如上所述,分離的灰塵與一部分空氣一起流入灰塵積存室41中,積存在灰塵積存室41中。流入灰塵積存室41中的一部分空氣通過殼體蓋32的網狀過濾器47,再通過板48相互之間,排出至返回風路部25。這樣,在返回風路部25內,與從過濾器23流出的空氣合流。如上所述,合流的空氣通過出口26,在與遮住第一風路15a中的流動的選擇部件61相比處于下游的位置上,流入第一風路15a,被吸塵器主體2吸入。
具有入口34的分離室42,網狀過濾器47,返回風路部25和出口26形成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第二風路P。如上述,利用該第二風路P引導風,迂回選擇部件61,從入口34到達出口26。
在這種掃除方式下的灰塵收集部的風路阻力為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其下游的集塵袋7二者。此外,如上所述,利用慣性力,在分離空氣和灰塵的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的分離方式,與集塵袋7比較,壓力損失大。由于這樣,可實現(xiàn)弱的吸入。
如上所述,采用本發(fā)明的電動吸塵器,具備帶有吸塵器主體2內的第一灰塵分離部(集塵袋7)和其上游的第二灰塵分離部4所帶來的優(yōu)點。不但這樣,操作設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的風路選擇機構5,可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選擇配置選擇部件61。這樣,進行電動送風機6的輸入控制,不取出集塵殼體22,可以切換強吸入和弱吸入。由于這樣,可根據掃除場所,切換吸入力。本發(fā)明也可在不進行電動送風機的電力控制的電動吸塵器中使用。
另外,在將選擇部件61配置在第二位置上,進行使用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灰塵分離的掃除方式中,來提高第二灰塵分離部4分中的灰塵分離性能。
即,在這種掃除方式下,含塵空氣可從筆直的第一風路15a直接引導至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第二風路P中。由于這樣,至第二風路P的流路阻力小。另外,利用在第一風路15a的中間斜狀配置的選擇部件61可遮住在第一風路15a中筆直地穿行的含塵空氣,平穩(wěn)地將該含塵空氣導入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入口34中。
在這種情況下,從第一風路15a的入口側風路部分即管狀部15的前端15c至與其相對傾斜配置的選擇部件61的第一風路部分為筆直的,在其中流動的含塵空氣的流動方向不改變。由于這樣,含塵空氣的風路阻力非常小,在上述第一風路部分流動的含塵空氣的速度快。因此,如果從第二灰塵分離部4看,筆直的第一風路部分可看成是使導入其入口34的含塵空氣的速度加快的助走路。
這樣,如上所述,利用向著吸塵器主體2導入含塵空氣的吸入風路體3的一部分得到的高速含塵空氣,可以由選擇部件61平穩(wěn)地導入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入口34。由于這樣,可將更大的慣性力給予流入分離室42的含塵空氣中的灰塵。因此,可提高利用灰塵慣性的灰塵和空氣的分離性能。
為了進行上述第一、第二風路的選擇,必需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設置從第一風路15a分支彎曲的風路。另一方面,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采用通過使含塵空氣彎曲流動,利用灰塵的慣性,產生離心力,分離灰塵和空氣的結構。由于這樣,為了進行風路選擇,可以利用彎曲的風路,作成使在灰塵分離的風的流動。因此,第二灰塵分離部4在對第一風路15a中的配置合理,可使作為全體的結構簡單。
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可以平穩(wěn)地為向著入口34的含塵空氣的流動導向。另外,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與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利用灰塵的慣性進行灰塵分離的導向壁43連續(xù)。因此,利用配置在第二位置的選擇部件61,可以平穩(wěn)地改變進行灰塵分離的風的流動。
在弱吸入的情況下,第一風路15a的分支口36開放。這時,通過分支口36、出口26和返回風路部25,吸入壓力作用在殼體承受座部21上。由于這樣,集塵殼體22被拉(吸)向殼體承受座部21,可確保兩者之間的氣密。
在強吸入的情況下,吸入壓力通過出口26和返回風路部25作用在殼體承受座部21上。由于這樣,集塵殼體22被吸(拉)向殼體承受座部21,可確保兩者之間的氣密。
第二灰塵分離部4的灰塵積存室41設定確保給定量灰塵積存容積的大小。由于這樣,灰塵積存室41的寬度必然比第一風路15a的寬度大。另一方面,可自由取出地支承具有灰塵積存室41的集塵殼體22的殼體承受座部21,一體地設在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管狀部15上。這樣,殼體承受座部21的寬度比管狀部15的寬度大,與集塵殼體22的寬度相同。
由于這樣,利用管狀部15和殼體承受座部21的寬度尺寸差,形成返回風路部25a。因此,為形成返回風路部25a,不需要特別的結構。返回風路部25a沿著管狀部15在殼體承受座部21和管狀部15之間形成。
設有進行以上的強弱切換的風路選擇機構5的第二灰塵分離部4設在具有用于操作吸氣通路部件3的握持部16的連接部12上。這樣,可將風路選擇機構5的操作部件62配置在靠近握持部16的位置。由于這樣,操作的處理容易,同時,拋棄在第二灰塵分離部4中分離的塵埃時有利。
在拋棄由第二灰塵分離部4分離的灰塵時,根據需要,可在操作灰塵按壓機構后,從連接部12取出集塵殼體22。其次,將集塵殼體22運輸至拋棄場所,打開殼體蓋32,排出灰塵積存室41內的灰塵也可以。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集塵殼體22安裝在吸塵器主體2外的連接部12上,使用者不需要移動至吸塵器主體2的位置。由于這樣,在容易取出集塵殼體22這點上,作業(yè)上好。
本發(fā)明不受上述一個實施例的限制,例如,作為在第二灰塵收集部中,不進行第一、第二風路選擇的電動吸塵器也可使用本發(fā)明。在這種情況下,將導風部件不動地設在傾斜地進入第一風路的位置,掃除時在第二灰塵收集部中含塵空氣必然流通。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電動送風機(6)和設在其上游側的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吸塵器主體(2);具有第一風路(15a),設在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上游側的管狀部(15);具有從所述第一風路(15a)分支的第二風路(P)并設在所述管狀部(15)周圍的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風路選擇機構(5),其具有在不經過該第二灰塵分離部(4)地形成至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含塵空氣的流動的第一位置、和經過所述第二灰塵分離部(4)地形成至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含塵空氣的流動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選擇部件(6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它具有吸氣通路部件(3);該吸氣通路部件(3)具有與所述吸塵器主體(2)連接的可撓性軟管(11)、配置在該軟管(11)的上游側的管子(13)、和具有握持部(16)并與所述軟管(11)和所述管子(13)連接的連接部(12);在所述連接部(12)上設有所述第一風路(15a)、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風路選擇機構(5)。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第二灰塵分離部(4)利用與空氣一起流動的灰塵的慣性,分離空氣和灰塵。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第二風路(P)具有帶入口(34)的分離室(42),該分離室(42)按照使含塵空氣的流動彎曲并返回至所述入口(34)的更上游側的方式設置,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選擇部件(61)配置成將含塵空氣從所述第一風路(15a)引導至所述入口(34)。
5.一種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電動送風機(6)和設在其上游側的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吸塵器主體(2);具有第一風路(15a),設在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的上游側的管狀部(15);第二灰塵分離部(4),具有帶灰塵積存室(41)的可取出的集塵殼體(22),設在所述管狀部(15)周圍,具有導入含塵空氣的入口(34)和在該入口(34)的更下游側的位置上與所述第一風路(15a)連續(xù)的出口(26),形成從所述第一風路(15a)分支的第二風路(P);風路選擇機構(5),具有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移動的選擇部件(61),在第一位置,停止含塵空氣從所述第一風路(15a)導入所述第二風路(P),同時允許含塵空氣從所述第一風路(15a)流動至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在第二位置,使所述第一風路(15a)和所述第二風路(P)連通,同時停止含塵空氣從所述第一風路(15a),不經過所述第二灰塵分離部(4)地流至所述第一灰塵分離部(7)。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它具有吸氣通路部件(3);該吸氣通路部件(3)具有與所述吸塵器主體(2)連接的可撓性軟管(11)、配置在該軟管(11)的上游側的管子(13)、和具有握持部(15)并與所述軟管(11)和所述管子(13)連接的連接部(12);在所述連接部(12)上設有所述第一風路(15a)、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風路選擇機構(5)。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第二灰塵分離部(4)利用與空氣一起流動的灰塵的慣性,分離空氣和灰塵。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第二風路(P)具有帶入口(34)的分離室(42),該分離室(42)按照使含塵空氣的流動彎曲而返回至所述入口(34)的更上游側的方式來設置,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選擇部件(61)配置為將從所述第一風路(15a)流入的空氣引導至所述入口(34)。
9.一種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在于,包括內部裝有電動送風機(6)的吸塵器主體(2);設在所述電動送風機(6)的上游側,形成第一風路(15a)的筆直的管狀部(15);灰塵分離部(4),設在該管狀部(15)的周圍,具有將含塵空氣被導入的入口(34)和在該入口(34)的更下游側位置并與所述第一風路(15a)連續(xù)的出口(26)連通的第二風路(P),作為利用慣性分離在該第二風路(P)中流動的空氣和灰塵的灰塵分離部(4),具有積存分離的灰塵并可取出的集塵殼體(22),所述第二風路(P)具有沿著所述管狀部(15)設置,將從所述灰塵分離出的空氣引導至所述出口(26)的返回風路部(25);和設在所述管狀部(15)上,將通過所述第一風路(15a)的含塵空氣導入所述入口(34)的導風部件(61)。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導風部件(61)的基端部(61a)與所述入口(34)連續(xù),同時,所述導風部件(61)從所述基端部(61a)成斜狀,向著所述第一風路(15a)的上游側伸出。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灰塵分離部(4)具有相比于所述入口(34)靠近所述第一風路(15a)的上游側而設置的灰塵積存室(41);橫跨該灰塵積存室(41)和所述入口(34)彎曲設置的分離室(42);和面對該分離室(42),設在所述灰塵積存室(41)和所述入口(34)之間,將從所述入口(34)導入的空氣從與該空氣一起導入的灰塵中分離的過濾器(23)。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動吸塵器(1),其特征為,所述灰塵分離部(4)具有與所述管狀部(15)一體,形成為寬度比該管狀部(15)寬,支承所述集塵殼體(22)的殼體承受座部(21),在該殼體承受座部(21)內配置所述管狀部(15),在該管狀部(15)和所述殼體承受座部(21)之間形成有所述返回風路部(2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吸塵器,具有吸塵器主體、管狀部(15)、第二灰塵分離部(4)和風路選擇機構(5)。吸塵器主體具有電動送風機和設在其上游的第一灰塵分離部。將管狀部(15)設在第一灰塵分離部的上游側。管狀部(15)具有第一風路(15a)。使第二灰塵分離部(4)從第一風路(15a)分支。風路選擇機構(5)具有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間移動的選擇部件(61)。選擇部件(61),在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形成不經過第二灰塵分離部(4)地至第一灰塵分離部的含塵空氣的流動。選擇部件(61)在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形成經過第二灰塵分離部(4)至第一灰塵分離部的含塵空氣的流動。
文檔編號A47L9/28GK1980595SQ20058002271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7月6日
發(fā)明者土屋善弘, 竹本律雄 申請人:東芝泰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