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0002]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易復(fù)發(fā)的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皮膚病,好發(fā)于頭面、四肢屈側(cè)及會陰等 部位,常呈泛發(fā)或?qū)ΨQ性分布。濕疹是多因性疾病,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yīng)密切相關(guān),部分與 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有關(guān);遺傳因素亦為本病因素之一。病因復(fù)雜給本病 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頑固性的濕疹、皮炎多以奇癢為癥狀,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 苦。目前,臨床上治療該類疾病,多采用抗過敏、鎮(zhèn)靜、激素等藥物,如達克寧、皮炎平等,但 是存在的缺點是療效慢,藥價較高,對濕疹的治療也不徹底。
[0003] 濕疹在中醫(yī)學(xué)稱之為濕毒瘡或濕氣瘡。所謂毒,是指一些熱毒,令身體產(chǎn)生排斥及 敏感反應(yīng),而這些熱毒可能是由食物、藥物或日常用品引致。至於濕,是指身體機能受濕阻 以致呆滯。由於人體有七成是水份,若水的運行停滯不順,身體便會處於濕的狀態(tài),癥狀是 四肢沉重、水腫、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利用傳統(tǒng)中藥和現(xiàn)代制劑技術(shù),具有祛風(fēng)散寒、 共奏扶正透疹、祛濕止癢之效。
[0005] 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中藥:包括羌活20-35份、茵陳蒿20-35份、蛇床子15-30 份、防風(fēng)15-30份、地膚子15-30份、滑石10-20份、荊芥10-20份、蟬蛻8-15份、苦參8-15 份、牛蒡子10-20份、白鮮皮8-15份。
[0006] 上述中藥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藥合制而成:羌活30份、茵陳蒿30份、蛇床子25 份、防風(fēng)23份、地膚子25份、滑石15份、荊芥15份、蟬蛻12份、苦參10份、牛蒡子15份、 白鮮皮13份。
[0007] 本發(fā)明所選藥材及藥理如下: 羌活:味辛;苦;性溫。膀胱、腎經(jīng)。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于陽痿遺精,遺尿尿頻, 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fēng),斑禿;外感風(fēng)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fēng) 水浮腫、瘡瘍腫毒。
[0008] 茵陳蒿: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用于濕疹、濕溫、濕瘡。
[0009] 蛇床子:性溫,味辛、苦。蛇床子在試管內(nèi)對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胞菌、羊毛 狀小芽胞菌均有抑制作用。
[0010] 防風(fēng):歸膀胱、肺、脾、肝經(jīng)。祛風(fēng)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
[0011] 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jīng)。清熱利濕、止癢。用于皮膚風(fēng)疹、濕瘡、周身瘙癢等證。 [0012] 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jīng)。利水通淋,清解暑熱,收濕斂瘡。
[0013] 荊芥:發(fā)表散風(fēng)、勝濕止痛、止痙、止瀉。用于感冒頭痛、風(fēng)疹瘙癢。
[0014] 蟬蛻:甘、寒。疏散風(fēng)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止痙。用于麻疹不透、風(fēng)疹瘙癢。
[0015]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 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fēng);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0016]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jīng)。疏散風(fēng)熱、透疹利咽,解毒散腫。用于麻疹不透。
[0017] 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jīng)。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用于濕熱瘡毒、濕疹疥癬。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實施例1 : 將羌活30份、茵陳蒿30份、蛇床子25份、防風(fēng)23份、地膚子25份、滑石15份、荊芥15 份、蟬蛻12份、苦參10份、牛蒡子15份、白鮮皮13份按比例每天取一份進行煎煮(煎煮時 可加入適量冰糖),煎煮前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將其撈出入砂鍋,再注入藥材3倍的冷水 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煮30分鐘,中途需攪拌兩次。煮好后,取藥汁,每劑藥可煎服兩 次。第二次注入2倍的水繼續(xù)煎煮,煎煮時間可縮短10分種。每日兩次服用。
[0019] 實施例2: 將羌活、茵陳蒿、蛇床子、防風(fēng)、地膚子、滑石、荊芥、蝶脫、苦參、牛蒡子、白鮮皮加入10 倍重量水在80度水溫下熱提1小時,得濾液,重復(fù)三次,合并濾液離心后得上層清液濃縮至 350重量份,加入甘油20重量份、聚山梨酯10重量份,加熱至80度,做水相備用。隨后取 凡士林350重量份,硬脂酸112重量份,單酯酸甘油酯14重量份,羊毛脂50重量份,硬脂醇 20重量份,加熱融化并升溫至80度,混勻,作為油相備用。將上述水相緩緩加入油相中,攪 拌使其乳化,自然冷卻至室溫,得軟膏劑。
[0020] 用藥禁忌: (1)脾胃虛寒患者慎用。
[0021]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0022] 臨床實驗觀察: (1)治療方法: 本發(fā)明臨床收治濕疹患者80例。20例(治療組1)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藥物;20例 (治療組2)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藥物;20例(對照組1)采用常規(guī)西藥地塞米松膏劑;20 例(對照組2)不使用任何藥物。
[0023] (2)評定標準: 有效:濕疹紅斑明顯減少,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
[0024] 無效:和治療前相比較,癥狀沒有消失或者反而加重。
[0025] 反彈:治好后3個月遇到濕熱氣候仍然發(fā)作。
[0026] 袷疔結(jié)里嘰下丟·
【主權(quán)項】
1. 一種治療濕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本發(fā)明中包括羌活20-35份、茵陳蒿20-35份、 蛇床子15-30份、防風(fēng)15-30份、地膚子15-30份、滑石10-20份、荊芥10-20份、蟬蛻8-15 份、苦參8-15份、牛蒡子10-20份、白鮮皮8-15份。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濕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 藥合制而成:羌活30份、茵陳蒿30份、蛇床子25份、防風(fēng)23份、地膚子25份、滑石15份、 荊芥15份、蟬蛻12份、苦參10份、牛蒡子15份、白鮮皮13份。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濕疹的中藥,本發(fā)明中包括羌活20-35份、茵陳蒿20-35份、蛇床子15-30份、防風(fēng)15-30份、地膚子15-30份、滑石10-20份、荊芥10-20份、蟬蛻8-15份、苦參8-15份、牛蒡子10-20份、白鮮皮8-15份。它是由下述重量份中藥原料藥合制而成:羌活30份、茵陳蒿30份、蛇床子25份、防風(fēng)23份、地膚子25份、滑石15份、荊芥15份、蟬蛻12份、苦參10份、牛蒡子15份、白鮮皮13份。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濕疹的中藥,利用傳統(tǒng)中藥和現(xiàn)代制劑技術(shù),具有祛風(fēng)散寒、共奏扶正透疹、祛濕止癢之效。
【IPC分類】A61K36-75, A61P17-00, A61K35-64, A61K33-12
【公開號】CN104721326
【申請?zhí)枴緾N201310708440
【發(fā)明人】賴虹杜
【申請人】陜西康樂中醫(yī)藥養(yǎng)生研究院
【公開日】2015年6月24日
【申請日】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