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多種中藥材配制加工成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丸劑及其制備方法。風濕、類風濕性疾病甚為常見,對人民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這類疾病的影響所及人體部位不只是骨關節(jié)肌肉,而且還包括與它們相關連的附件和軟組織,如腱鞘、滑囊、筋膜包囊、肌肉、軟骨等。因此這類疾病既可表現(xiàn)在身體的局部,如關節(jié)周圍炎,也可以表現(xiàn)成周身性的,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喪失工作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祖國醫(yī)學對骨關節(jié)疾病早有記載,歸為痹證。唐代就有人將痹證分為肌痹,骨痹等多種痹證,并主張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針炙法。
風濕包括類風濕性疾病起因盡管很多,但從中醫(yī)來看均認為是風、寒、潮、濕等病邪侵襲人體肌表所致,如汗出入水、汗出受風、偶受風寒、產(chǎn)后受風等。
目前,對于治療風濕、類風濕性疾病,不管中醫(yī)還是西醫(yī)都積累了不少的經(jīng)驗,然而其中不乏只治表不治本的方法,這類方法只能臨時消除疼痛,緩解癥狀,不能從根本上去除病邪。
本發(fā)明人在治療這類疾病時,嚴格遵循祖國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探求病本,貴乎精一,力求做到三精,即辨證、立法、用藥。在多年潛心研究祖?zhèn)髅胤降耐瑫r,配以常年行醫(yī)之經(jīng)驗,發(fā)掘出治療風濕病、類風濕病甚為有效的風濕痹疼丸。該藥物具有補氣血,益肝腎,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活血化瘀,舒筋壯骨,止疼痛的功效。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丸劑一風濕痹疼丸。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風濕痹疼丸的方法。
用于完成本發(fā)明任務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中藥丸劑,其特征在于其組成為人參100-130g, 黃芪190-220g, 鹿茸100-130g,桂枝50-70g,黑附子50-70g, 獨活50-70g,制川烏80-100g, 制草烏80-100g, 蘄蛇50-70g,雷公藤100-130g,雞血藤50-70g, 川牛膝50-70g,川續(xù)斷30-50g, 川芎30-50g,仙靈脾30-50g,狗脊50-70g,枸杞子30-50g, 杜仲30-50g,三七30-50g,土鱉蟲70-160g, 地風皮100-140g,制馬前300-400g,全蟲30-50g,姜黃80-100g,蜈蚣30-50條。
選用蜈蚣的長度為10-15cm。
所述中藥丸劑的組成,優(yōu)選為人參120g,黃芪200g,鹿茸120g,桂枝60g, 黑附子60g, 獨活60g,制川烏90g,制草烏90g, 蘄蛇60g,雷公藤120g, 雞血藤60g, 川牛膝60g,川續(xù)斷40g,川芎40g,仙靈脾40g,狗脊60g, 枸杞子40g, 杜仲40g,三七40g, 土鱉蟲90g, 地風皮120g,制馬前300g, 全蟲40g,姜黃90g,蜈蚣40條。
將上述配方的藥物磨成細藥粉,用水通過細藥粉的濡濕制成粒度合適的圓形藥丸,過篩后干燥,得均勻一致的水丸,每克為10-16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0-40粒,一日一次,臨睡前服,白開水送下。
禁忌高血壓患者慎用,小兒、孕婦禁服。
本發(fā)明藥物主治全身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適用于風、寒、潮、濕引起的腰痛、臂痛、四肢大小關節(jié)與肌肉疼痛,肢體麻木、酸、脹、沉、涼,屈伸不利,肌能減退,癱瘓,坐骨神經(jīng)痛等。
經(jīng)門診系統(tǒng)觀察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200例,痊愈150例,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4.5%。
另外臨床系統(tǒng)觀察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200例,痊愈72例,顯效64例,有效32例,無效32例,總有效率為84%。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中藥丸劑,其特征在于其組成為人參100-130g,黃芪190-220g,鹿茸100-130g,桂枝50-70g, 黑附子50-70g,獨活50-70g,制川烏80-100g, 制草烏80-100g, 蘄蛇50-70g,雷公藤100-130g, 雞血藤50-70g,川牛膝50-70g,川續(xù)斷30-50g,川芎30-50g, 仙靈脾30-50g,狗脊50-70g, 枸杞子30-50g,杜仲30-50g,三七30-50g, 土鱉蟲70-160g, 地風皮100-140g,制馬前300-400g, 全蟲30-50g, 姜黃80-100g,蜈蚣30-50條。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丸劑,其特征在于其組成為人參120g, 黃芪200g, 鹿茸120g,桂枝60g, 黑附子60g,獨活60g,制川烏90g,制草烏90g,蘄蛇60g,雷公藤120g, 雞血藤60g,川牛膝60g,川續(xù)斷40g,川芎40g, 仙靈脾40g,狗脊60g, 枸杞子40g,杜仲40g,三七40g, 土鱉蟲90g,地風皮120g,制馬前300g, 全蟲40g, 姜黃90g,蜈蚣40條。
3.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丸劑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配方是人參100-130g, 黃芪190-220g,鹿茸100-130g,桂枝50-70g,黑附子50-70g,獨活50-70g,制川烏80-100g, 制草烏80-100g, 蘄蛇50-70g,雷公藤100-130g,雞血藤50-70g,川牛膝50-70g,川續(xù)斷30-50g, 川芎30-50g, 仙靈脾30-50g,狗脊50-70g,枸杞子30-50g,杜仲30-50g,三七30-50g,土鱉蟲70-160g, 地風皮100-140g,制馬前300-400g,全蟲30-50g, 姜黃80-100g,蜈蚣30-50條,將上述配方的藥物磨成細藥粉,用水通過細藥粉的濡濕制成粒度合適的圓形丸粒,過篩后干燥,得均勻一致的水丸,每克為10-16粒。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配方是人參120g,黃芪200g,鹿茸120g,桂枝60g,黑附子60g,獨活60g,制川烏90g, 制草烏90g,蘄蛇60g,雷公藤120g, 雞血藤60g,川牛膝60g,川續(xù)斷40g, 川芎40g, 仙靈脾40g,狗脊60g,枸杞子40g,杜仲40g,三七40g,土鱉蟲90g,地風皮120g,制馬前300g, 全蟲40g, 姜黃90g,蜈蚣40條。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治療風濕和類風濕病的中藥丸劑及其制備方法。所述丸劑內(nèi)含有人參、黃芪、鹿茸、桂枝、黑附子、獨活、制川烏、制草烏、蘄蛇、雷公藤、雞血藤、川牛膝、川續(xù)斷、川芎、仙靈脾、狗脊、枸杞子、杜仲、三七、土鱉蟲、地風皮、制馬前、全蟲、姜黃、蜈蚣。制成水丸。主治全身風濕、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適用于風、寒、潮、濕引起的腰、臂、關節(jié)與肌肉疼痛,肢體麻木等不適,癱瘓等。風濕性關節(jié)炎治療總有效率達94.5%。
文檔編號A61P19/00GK1219402SQ97120320
公開日1999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1997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閻俊峰, 閻子房 申請人:閻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