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雙輸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氣雙輸管,用于向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輸送氧氣和電解液,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該水氣雙輸管,包括一根外管和兩根內管;兩根所述內管由所述外管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外管管腔中;所述外管的內壁與兩根所述內管的外壁通過密封裝置密封連接;所述水氣雙輸管還包括兩根支管;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貫通連接兩根支管的一端;所述兩根支管的另一端密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管;所述環(huán)形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孔。本實用新型的水氣雙輸管,解決了傳統技術管子固定困難、電解液和氧氣彌撒存在死角、管子容易拉脫出傷口以及管頭無保護易堵塞、折疊和貼壁等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水氣雙輸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水氣雙輸管。
【背景技術】
[0002]當今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慢性疾病、慢性難愈合創(chuàng)面逐漸增多,傳統醫(yī)學的現有技術對這些慢性創(chuàng)(例:壓瘡、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足等)只能采取換藥的技術手段來等待傷口自愈,結果是用時長,療效差。近年來,慢創(chuàng)修復領域從治療理念到治療技術都有了根本的變化:深在的腔隙性創(chuàng)口和竇道治療不再是敞開換藥,而是封閉的,在濕性環(huán)境下持續(xù)應用電解質液體沖洗和提供高濃度氧氣。傷口只有在潔凈的富氧微環(huán)境才能夠減少細菌數量,促進組織細胞分化和傷口愈合。臨床醫(yī)生遇到的首個問題是沒有專業(yè)的供氧、供液體的輸送管路,只好自己隨手尋找材料,在創(chuàng)口深在的腔隙內置入一根液體沖洗管,再置入一根供氧管,同時在這兩根管子上面覆蓋負壓材料,放入一根引流管,這樣在一個創(chuàng)口上就有三根管路。
[0003]但這種醫(yī)療方式卻存在以下缺點:
[0004]①管子固定困難。在實踐中發(fā)現隨著患者體位的變化和腔隙內組織活動,傷口內較大的腔隙置入的兩根管子很難固定,特別是在負壓抽吸下,管頭就會被吸靠近負壓材料形成管頭一負壓泡沫的短路循環(huán),沒有發(fā)揮氧彌散和全腔隙沖洗的作用,違反了給氧給水的治療原則導致治療效果不佳。
[0005]②管路沖洗氧彌散存在死角。因腔隙形狀和面積不同,常規(guī)供氧、供水管路的點狀和直線噴口設計造成腔隙內沖洗和給氧的不均勻,形成死角不能發(fā)揮治療效果。
[0006]③管頭無保護易堵塞、折疊和貼壁。因管路的口徑粗細、材質軟硬度都沒有統一標準,兩個管頭處沒有保護裝置,直接暴露在腔隙內使管頭堵塞、折疊和貼壁現象時有發(fā)生,造成治療失敗。
[0007]④管路多護理不便。多根管路使患者翻身困難,易發(fā)生管路被拉脫現象。
[0008]⑤外露連接管頭沒有明顯標記,容易混淆。
[0009]基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氣雙輸管以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10]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水氣雙輸管,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管子固定困難、電解液和氧氣彌撒存在死角、管子容易拉脫出傷口以及管頭無保護易堵塞、折疊和貼壁等技術問題。
[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水氣雙輸管,用于向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供氧和供藥,所述水氣雙輸管包括一根外管和兩根內管;兩根所述內管由所述外管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外管管腔中;所述外管的內壁與兩根所述內管的外壁通過密封裝置密封連接;所述水氣雙輸管還包括兩根支管;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貫通連接兩根支管的一端;所述兩根支管的另一端密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管;所述環(huán)形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孔。
[0012]可選的,所述外管外壁上設置有可移動的防拉環(huán)。治療時在創(chuàng)口出放置引流管,也可用負壓封閉引流處理,將所述防拉環(huán)縫合固定在創(chuàng)緣內或負壓泡沫材料內,防止了患者在做翻身等活動時拉脫所述水氣雙輸管,起到了固定作用。
[0013]可選的,所述環(huán)形管上還設置有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環(huán)形管。通過所述環(huán)形管上的所述固定部,將所述環(huán)形管固定在腔隙性傷口的最深處,保證所述水氣雙輸管在患者體位發(fā)生變化、腔內組織移行生長、負壓抽吸等因素下位置保持固定不變,不發(fā)生短路現象,高質量工作。
[0014]可選的,所述兩根支管通過雙通連接;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雙通上。通過所述雙通連接,插裝方便,易于安裝。
[0015]可選的,所述固定部設置為具有凸起翼,所述凸起翼上設置有縫合線孔,所述縫合線孔用于供縫合線穿過。所述凸起翼加工簡單,方便使用。
[0016]可選的,多個所述側孔沿所述環(huán)形管均勻排列。多個所述側孔沿所述環(huán)形管均勻排列,使得電解液和氧氣通過多個所述側孔均勻的彌散至所述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從而使得所述傷口能夠,盡快愈合。
[0017]可選的,所述外管和兩根所述支管上分別設置有刻度。所述外管和兩根所述支管上的所述刻度可使醫(yī)生了解腔隙或竇道的深度和每次治療后的變化,以便隨時記錄。
[0018]可選的,所述外管與兩根所述支管采用三通連接。通過所述三通連接,方便連接,易于拆裝,方便使用。
[0019]可選的,所述外管采用硬質材料制成。硬質材料制成的所述外管具有高效的抗扭曲、抗壓功能。
[0020]可選的,所述水氣雙輸管采用醫(yī)用硅膠材料制成。醫(yī)用硅膠安全衛(wèi)生且方便使用。
[0021]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水氣雙輸管,用于向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輸送氧氣和電解液,所述水氣雙輸管包括一根外管和兩根內管;兩根所述內管由所述外管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外管管腔中;所述外管的內壁與兩根所述內管的外壁通過密封裝置密封連接;所述水氣雙輸管還包括兩根支管;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貫通連接兩根支管的一端;所述兩根支管的另一端密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管;所述環(huán)形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孔。
[0022]本申請?zhí)峁┑乃鏊畾怆p輸管,在使用時,將所述環(huán)形管,插入所述慢性創(chuàng)的腔隙性傷口內,兩根所述內管分別向所述創(chuàng)口內通入電解液和氧氣,然后通過所述環(huán)形管上的多個側孔彌散至整個傷口內。
[0023]本申請相對于現代修復技術所用的電解液、氧氣同時輸送的管路,有效的通過一根管路解決了所有治療需求,滿足最大量的電解液和氧氣供應,達到最佳療效,實現了創(chuàng)面修復【技術領域】有了專業(yè)化的電解液、氧氣輸送管路。
[0024]所述外管中套有兩根所述內管的方式有效的保護了輸送電解液和氧氣的兩根內管不外露、不扭曲,通過所述外管對兩根所述內管進行保護,避免了兩根內管折疊、堵塞、貝占壁等現象發(fā)生,始終保持管路暢通。
[0025]同時,所述環(huán)形管的設計,通過多個側孔彌散氧氣和電解液,最大限度形成全方位的氧氣和電解液彌散,沒有治療死角。
[0026]基于此,本實用新型較之原有技術,通過管中套管的方式,對輸送電解液、氧氣的管路進行保護防止其折疊、堵塞和貼壁,通過環(huán)形管的設計,形成全方位的氧氣和電解液彌散,沒有治療死角。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所述外管與兩根所述內管的配合示意圖;
[003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所述雙通的結構示意圖;
[0031]附圖標記:
[0032]1-外管;2-內管;3-密封裝置;
[0033]4-支管;5-環(huán)形管;6-側孔;
[0034]7-防拉環(huán);8-固定部;9-雙通;
[0035]10-凸起翼;11-縫合線孔; 12-刻度;
[0036]13-三通。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8]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39]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40]實施例:
[0041]如圖1-3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所述外管與兩根所述內管的配合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水氣雙輸管的所述雙通的結構示意圖。為方便描述,圖1示出了與傷口的配合關系。本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水氣雙輸管,用于向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輸送氧氣和電解液,所述水氣雙輸管包括一根外管I和兩根內管2 ;兩根所述內管2由所述外管I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外管I管腔中;所述外管I的內壁與兩根所述內管2的外壁通過密封裝置3密封連接;所述水氣雙輸管還包括兩根支管4 ;所述外管I的另一端貫通連接兩根支管4的一端;所述兩根支管4的另一端密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管5 ;所述環(huán)形管5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孔6。
[0042]醫(yī)生對直徑大于3cm,深度大于2cm以上腔隙性傷口(壓瘡、血管性潰瘍、各種創(chuàng)傷后感染創(chuàng)口、手術感染刀口、骨感染或骨髓炎等)清創(chuàng)去除肉眼可見壞死組織后,測量傷口基底部面積,根據面積大小剪裁兩根所述支管4,使所述環(huán)形管5與創(chuàng)口基底周長相等,將剪裁好的所述環(huán)形管5置放在腔隙的最深處。兩根所述內管2分別向所述創(chuàng)口內通入電解液和氧氣,然后通過所述環(huán)形管5上的多個側孔彌散至整個傷口內。配合負壓封閉引流或者引流管引流,完成腔隙性傷口的治療。外接電解液和氧氣的兩根所述支管可用不同顏色分別標記防止混淆。優(yōu)選的兩根所述支管4采用直徑2_的硅膠管,供應氧氣的所述內管2長38cm,供給電解液的所述內管2長18cm,經臨床證明這種規(guī)格的管路,醫(yī)療效果較佳。
[0043]本申請相對于現代修復技術所用的電解液、氧氣同時輸送的管路,有效的通過一根管路解決了所有治療需求,滿足最大量的電解液和氧氣供應,達到最佳療效,實現了創(chuàng)面修復【技術領域】有了專業(yè)化的電解液、氧氣輸送管路。
[0044]所述外管I中套有兩根所述內管2的方式有效的保護了輸送電解液和氧氣的兩根內管2不外露、不扭曲,通過所述外管I對兩根所述內管2進行保護,避免了兩根內管2折疊、堵塞、貼壁等現象發(fā)生,始終保持管路暢通。
[0045]同時,所述環(huán)形管5的設計,通過多個側孔6彌散氧氣和電解液,最大限度形成全方位的氧氣和電解液彌散,沒有治療死角。
[0046]基于此,本實用新型較之原有技術,通過管中套管的方式,對輸送電解液、氧氣的管路進行保護防止其折疊、堵塞和貼壁,通過環(huán)形管的設計,形成全方位的氧氣和電解液彌散,沒有治療死角。
[0047]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外管I外壁上設置有可移動的防拉環(huán)7,用于將所述外管I固定在傷口處防止拉脫。治療時在創(chuàng)口出放置引流管,也可用負壓封閉引流處理,將所述防拉環(huán)7縫合固定在創(chuàng)緣內或負壓泡沫材料內,防止了患者在做翻身等活動時拉脫所述水氣雙輸管,起到了固定作用。
[0048]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環(huán)形管5上還設置有固定部8,用于固定所述環(huán)形管5。所述固定部8設置在距離所述環(huán)形管5連接所述外管I處最遠端。通過所述環(huán)形管5上的所述固定部8,由縫合絲線將所述環(huán)形管5固定在腔隙性傷口的最深處,保證所述水氣雙輸管在患者體位發(fā)生變化、腔內組織移行生長、負壓抽吸等因素下位置保持固定不變,不發(fā)生短路現象,高質量工作。解決了原有技術中輸送電解液和氧氣的管路難以固定,特別是在負壓抽吸下,管頭就會被吸靠近負壓材料形成管頭一負壓泡沫的短路循環(huán),沒有發(fā)揮氧彌散和全腔隙沖洗的作用,違反了給氧給水的治療原則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等技術問題。
[0049]進一步的,所述兩根支管4通過雙通9連接;所述固定部8位于所述雙通9上。通過所述雙通9連接,插裝方便,易于安裝。同時所述水氣雙輸管可在所述雙通9接頭處拆開,形成T形管,根據創(chuàng)口腔隙基底的形狀、面積任意進行剪裁所述兩根支管4,然后通過所述雙通9連接,使所述環(huán)形管5始終適合置入腔隙最深處。使得電解液和氧氣能夠全方位的彌散在腔隙內組織中,保持負壓抽吸與水氧噴出點的最大距離。
[0050]如圖1所示,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部8設置為具有凸起翼10,所述凸起翼上設置有縫合線孔11,所述縫合線孔11用于供縫合線穿過。所述凸起翼10加工簡單,方便使用,同時所述凸起翼10上的所述縫合線孔11便于所述縫合線穿過,從而縫合固定所述環(huán)形管5。
[005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側孔6沿所述環(huán)形管5均勻排列。多個所述側孔6沿所述環(huán)形管5均勻排列,使得電解液和氧氣通過多個所述側孔6均勻的彌散至所述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從而使得所述傷口能夠,盡快愈合。優(yōu)選的,多個所述側孔6設置在所述環(huán)形管5的外側。經臨床試驗證明,多個所述側孔6設置為間隔3cm,直徑均2mm的圓孔,可以保證電解液和氧氣的均勻彌散,不留任何死角滿足治療效果。解決了原有技術中,因腔隙傷口形狀和面積不同,常規(guī)供氧、供水管路的點狀和直線噴口設計造成腔隙內沖洗和給氧的不均勻,形成死角不能發(fā)揮治療效果的技術問題。
[0052]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外管I和兩根所述支管4上分別設置有刻度12。所述外管I和兩根所述支管4上的所述刻度12可使醫(yī)生了解腔隙或竇道的深度和每次治療后的變化,以便隨時記錄。同外接水、氣的單管接頭用紅藍顏色分別標記防止混淆,同樣在輸送延伸管上三分之一套入的可移動式硅膠防拉環(huán)具有防止拉脫功能,固定后可保障病人醫(yī)療安全。
[0053]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外管I與兩根所述支管4采用三通13連接。通過所述三通13連接,方便連接,易于拆裝,方便使用。同時,通過所述三通13連接,所述環(huán)形管5可設置為包括固定連接的兩根所述支管4。使用時,只需均勻裁剪所述兩根支管4非固定的兩端,然后將非固定的兩端連接在所述三通13上,從而減少了固定兩根所述支管4的時間,提高了治療效率。
[0054]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可選實施例中,所述外管采用硬質材料制成。優(yōu)選的所述水氣雙輸管采用醫(yī)用硅膠材料制成。所述外管I采用采用5_直徑硬質硅膠管。硬質材料制成的所述外管具有高效的抗扭曲、抗壓功能,解決了原有技術中輸送氧氣和電解液的管路無保護易堵塞、折疊和貼壁的技術問題。同時能夠匹配臨床治療要求的供水、供氧參數,經臨床試用效果良好。
[0055]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水氣雙輸管,用于向腔隙性創(chuàng)口內輸送氧氣和電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氣雙輸管包括一根外管和兩根內管;兩根所述內管由所述外管的一端部分插入所述外管管腔中;所述外管的內壁與兩根所述內管的外壁通過密封裝置密封連接;所述水氣雙輸管還包括兩根支管;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貫通連接兩根支管的一端;所述兩根支管的另一端密封連接形成環(huán)形管;所述環(huán)形管的側壁上設置有多個側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外壁上設置有可移動的防拉環(huán)。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環(huán)形管上還設置有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環(huán)形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支管通過雙通連接;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雙通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設置為具有凸起翼,所述凸起翼上設置有縫合線孔,所述縫合線孔用于供縫合線穿過。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側孔沿所述環(huán)形管均勻排列。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和兩根所述支管上分別設置有刻度。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與兩根所述支管采用三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采用硬質材料制成。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水氣雙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氣雙輸管采用醫(yī)用硅膠材料制成。
【文檔編號】A61M25/14GK204261177SQ201420751799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孫海寧, 吳俊 , 陳寧, 楊志華 申請人:杭州市老年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