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屬于穿刺置管【技術領域】。包括導管、底座和導孔,導管同軸心安裝于底座上方,導孔貫穿導管和底座的中心,底座包括連接件和支架,底座通過連接件安裝于導管下方,支架至少有三根,并均勻安裝于連接件下方;底座下方有防滑裝置,避免使用過程中底座的滑移;導管為透明可視結構或非透明的金屬結構。采用本實用新型上述結構,確保了置管手術過程中準確控制穿刺管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并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放置于室間孔附近的作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過程無創(chuàng)傷。
【專利說明】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屬于穿刺置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側腦室穿刺置管手術操作過程中,穿刺點點位按照冠狀縫前2cm,旁開中線2.5-3cm,平行于矢狀線,垂直于假想外耳道連線,這種定位方式存在穿刺方向定位困難,穿刺過程中方向無法準確把握,穿刺深度存在誤差等不足。手術操作過程中缺乏穿刺的簡易引導裝置。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為了克服目前側腦室穿刺置管手術過程中缺乏穿刺的簡易引導裝置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在側腦室外引流手術中能起到簡便而準確的控制穿刺管穿刺方向、穿刺深度,并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放置于室間孔附近。
[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包括導管、底座和導孔,導管同軸心安裝于底座上方,導孔貫穿導管和底座的中心。
[0006]進一步的,作為優(yōu)選:
[0007]所述的底座包括連接件和支架,底座通過連接件安裝于導管下方,支架至少有三根,并均勻安裝于連接件下方。
[0008]所述的底座下方設有防滑裝置,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防滑裝置具有鋸齒形下表面的結構,避免使用過程中底座的滑移。
[0009]所述的導管為透明可視結構或非透明的金屬結構,透明可視結構確保整個手術探刺過程的可視化進行,防止穿刺管碰到導管所引起的結構損傷;金屬結構則確保了整個裝置的使用壽命。
[0010]所述的導管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1為IOmm,高H1為30mm ;導孔內(nèi)徑D2為4mm ;連接件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3為17mm ;支架為三根,每根支架的寬度M為3mm,相鄰支架之間距離L為20mm,夾角Θ為120°,支架所在圓的直徑D4為23mm,支架下端面與連接塊下表面的高度差H2為13mm ;整個裝置的高度H為50mm。
[001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12]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側腦室外穿刺置管手術中,根據(jù)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原理,而人的頭部為圓球形結構,底座采用三根支架進行定位,導管、導孔和底座的相互配合確保了穿刺線(導孔的中軸線)直接指向球心,并經(jīng)過室間孔,結合影像學資料及手術探查到的冠狀縫、矢狀縫位置,取冠狀縫前Icm,旁開矢狀縫2.5cm處為穿刺位置,頡鉆鉆孔一枚,將底座置于鉆孔上方,支架方向垂直于雙側外耳道假想聯(lián)線,切開硬腦膜后沿貫穿導管和底座的導孔置入穿刺管腦室端,穿刺深度可由影像學質(zhì)料上測量得到,這樣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簡便的置于室間孔附近,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穿刺部位。[0013]本實用新型裝置的有益效果是:導管、導孔和底座的相互配合,確保了置管手術過程中準確控制穿刺管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并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放置于室間孔附近的作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過程無創(chuàng)傷。其中,底座下方安裝的防滑裝置避免了手術使用過程中底座和導管的滑移,進一步保障穿刺精度,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7]圖4為圖3中A-A方向解剖圖。
[0018]圖中標號:1.導管;2.底座;21.連接件;22.支架;3.導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實施例1
[0020]本實施例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結合圖1,包括導管1、底座2和導孔3,導管3同軸心安裝于底座2上方,導孔3貫穿導管I和底座2,且導孔3的中心線與導管I和底座2的中軸線重疊。其中,導管I為中空金屬套管,其中間的中空部位形成導孔2,底座2包括連接件21和支架22,底座2通過連接件21安裝于導管I下方,導孔2的下部位于連接件21中心處,使導管I的中空結構貫穿連接件21,支架22均勻安裝于連接件21下方。
[0021]本實施例中,結合圖2、圖3和圖4,導管I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1S 10mm,高H1為30mm;導孔3內(nèi)徑D2為4mm ;連接件21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3為17mm ;支架22為三根,每根支架22的寬度M為3mm,相鄰支架22之間距離L為20mm,夾角Θ為120°,支架22所在圓的直徑D4為23_,支架22下端面與連接塊21下表面的高度差H2為13_ ;整個定位裝置的高度H為50mm。
[0022]在側腦室外穿刺置管手術中,先根據(jù)影像學資料及手術探查到的冠狀縫、矢狀縫位置,取冠狀縫前l(fā)cm,旁開矢狀縫2.5cm處為穿刺位置,顱鉆鉆孔一枚,將本實用新型的底座2置于鉆孔上方,支架22方向垂直于雙側外耳道假想聯(lián)線,切開硬腦膜后沿貫穿導管I和底座2的導孔3置入穿刺管腦室端,穿刺深度可由影像學質(zhì)料上測量得到,這樣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簡便的置于室間孔附近,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穿刺部位。
[0023]導管1、導孔3和底座2的相互配合,確保了置管手術過程中準確控制穿刺管的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并可將穿刺管末端準確放置于室間孔附近的作用,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過程無創(chuàng)傷。
[0024]實施例2
[002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qū)別在于:底座2下方于支架22底部有鋸齒形下表面的防滑裝置,避免了手術使用過程中底座2和導管I的滑移,進一步保障穿刺精度,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0026]實施例3
[0027]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qū)別在于:導管I和底座2均采用了透明可視結構,這種透明可視結構使導孔3也呈現(xiàn)可視狀態(tài),當穿刺管經(jīng)導孔3刺入時,導孔3可視化的引導環(huán)境避免穿刺管與導管I和底座2的摩擦,確保了穿刺的方向不會發(fā)生偏移,也避免了穿刺管的損傷;底座2下方于支架22底部的防滑裝置,作為一種經(jīng)濟實用的可行裝置,該防滑裝置選用具有鋸齒形下表面的結構,避免了手術使用過程中底座2和導管I的滑移,進一步保障穿刺精度,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0028]以上內(nèi)容是結合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所提供技術方案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導管、底座和導孔,導管同軸心安裝于底座上方,導孔貫穿導管和底座的中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包括連接件和支架,底座通過連接件安裝于導管下方,支架至少有三根,并均勻安裝于連接件下方。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管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1為IOmm,高H1為30mm ;導孔內(nèi)徑D2為4mm ;連接件為圓柱形結構,外徑D3為17mm;支架為三根,每根支架的寬度M為3臟,相鄰支架之間距離L為20臟,夾角Θ為120°,支架所在圓的直徑D4為23mm,支架下端面與連接塊下表面的高度差H2為13mm;整個裝置的高度H為50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下方有防滑裝置,避免使用過程中底座的滑移。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滑裝置具有鋸齒形下表面結構。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腦室穿刺置管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管為透明可視結構或非透明的金屬結構。
【文檔編號】A61B19/00GK203763190SQ201420086211
【公開日】2014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2月28日
【發(fā)明者】陳鍔峰 申請人:紹興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