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止血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一種止血帶的技術領域,尤指其技術上提供一種止血帶結構,藉由該識別區(qū)域配合該指標刻劃可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使用者可視實際需求選用適當?shù)淖鲃訅毫?,調整止血帶的包覆松緊度。
背景技術:
現(xiàn)今臨床醫(yī)學上,抽取血液檢體進行化驗抑或藉由血管通路進行治療(如血管攝影、血液透析)已經(jīng)是常態(tài),但是這都需要藉由血管穿刺才能進行,所以在血管穿刺后的止血也十分重要,現(xiàn)今在血管穿刺止血的處理上仍以壓迫止血為主,但是壓迫止血不當,容易產生出血或皮下血腫的并發(fā)癥,習用的處理方法皆直接以棉枝進行壓迫后再以膠帶緊緊黏牢藉以達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另,接受血液透析病患則是以止血帶為主,習用止血帶有兩個 主要部分,其一為一圓盤型的構造,為壓迫施力點;其二為二附有自黏氈的固定帶,位于壓迫施力點的兩側,使用時先壓迫施力點以適當?shù)膲毫浩扔谘艽┐厅c上,再以其兩側的自黏氈固定且環(huán)繞于肢體上,此種方式雖然具有相當?shù)谋憷?,但是無法持續(xù)提供穩(wěn)定且合適大小壓力,且包覆壓力是否妥適全憑操作者的臨床經(jīng)驗,此外,對于不同血管的壓迫力道亦應不相同,動脈止血壓力要大于動脈收縮壓力,但對于靜脈或動靜脈瘺管而言,壓迫止血的壓力則不可太高,否則容易造成靜脈或動靜脈瘺管栓塞的合并癥。是以,針對上述習知結構所存在的問題點,如何開發(fā)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chuàng)新結構,實為消費者所殷切企盼,亦系相關業(yè)者須努力研發(fā)突破的目標及方向。有鑒于此,創(chuàng)作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的制造開發(fā)與設計經(jīng)驗,針對上述的目標,詳加設計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實用新型。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止血帶結構,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包覆穩(wěn)固,無須金屬,便于清洗,能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以便于操作。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上外殼,該上外殼為一透明體,其內部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底部中心固設一圓柱,該圓柱端面為一作動部,其外周為一導引部,該上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識別區(qū)域;一下外殼,該下外殼內部設有一容置槽,該容置槽內部容設一可壓縮氣囊,該下外殼外周與該上外殼內周相互套合且可軸向滑移,該下外殼內周前段供該導引部軸向滑移且該下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指標刻劃;及—娃膠包膜,該娃膠包膜中段設有一包覆體,該包覆體為一透明體,其一側設有一第一固定帶,另一側設有一第二固定帶,該第一、二固定帶藉由一魔鬼氈相互黏扣,該下外殼外周與該上外殼內周相互套合后容設于該包覆體內從而該導引部軸向滑移時該作動部擠壓該可壓縮氣囊以透過該識別區(qū)域配合該指標刻劃來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其中,該識別區(qū)域由上往下依序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的顏色標志。[0011]其中,該識別區(qū)域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其中,該識別區(qū)域同時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的顏色標志及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其中,該硅膠包膜為一體成型。其中,該包覆體側面環(huán)設一伸縮部以提供該上外殼軸向滑移空間。其中,該第一、二固定帶間隔90度設有一第三、四固定帶,該第三、四固定帶藉由一魔鬼氈相互黏扣從而該第一、二固定帶與該第三、四固定帶同時黏扣以使用于活動處的止血包覆。通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對照先前技術的技術效果如下一、本實用新型的止血帶結構,透過該作動部擠壓該可壓縮氣囊,藉由該識別區(qū)域配合該指標刻劃可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能同時針對不同血管狀況提供穩(wěn)定且合適大小壓力進行壓迫止血。二、本實用新型的止血帶結構,藉由該第一、二固定帶與該第三、四固定帶同時黏扣,可使關節(jié)等活動處的止血包覆更為牢靠。三、本實用新型的止血帶結構,該可壓縮氣囊利用氣體的可壓縮性,能避免使用金屬材質可能衍生的金屬疲勞問題。四、本實用新型的止血帶結構,該硅膠包膜為一體成型的硅膠材質,具有不易臟污及容易清洗的優(yōu)點。有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相信本實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構造及特征,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
圖I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圖4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作動壓力示意圖。圖5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實施狀態(tài)示意圖。圖6 :本實用新型其一實施例的展開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I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止血帶結構,包括一上外殼11,該上外殼11為一透明體,其內部設有一容置空間12,該容置空間12底部中心固設一圓柱13,該圓柱13端面為一作動部131,其外周為一導引部132,該上外殼11外周環(huán)設一識別區(qū)域111,該識別區(qū)域111可由上往下依序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等顏色標志,亦可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抑或同時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等顏色標志及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一下外殼21,該下外殼21內部設有一容置槽22,該容置槽22內部容設一可壓縮氣囊23,該可壓縮氣囊23可承受200mmHg以上的壓力,該下外殼21外周與該上外殼11內周相互套合且可軸向滑移,該下外殼21內周前段可供該導引部132軸向滑移,該下外殼21外周環(huán)設一指標刻劃211 ;及[0031]一硅膠包膜30,該硅膠包膜30為一體成型,其中段設有一包覆體31,該包覆體31為一透明體,其一側設有一第一固定帶32,另一側設有一第二固定帶33,該第一、二固定帶32、33藉由一魔鬼租34相互黏扣,該下外殼21外周與該上外殼11內周相互套合后,將其容設于該包覆體31內,該包覆體31側面環(huán)設一伸縮部35,藉由提供該上外殼11軸向滑移空間。前述,該導引部132軸向滑移時,該作動部131擠壓該可壓縮氣囊23,藉由該識別區(qū)域111配合該指標刻劃211可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如圖4所示)。前述,該識別區(qū)域111的綠色標志表示止血帶的作動壓力小于50毫米汞柱(mmHg),黃色標志表示止血帶的作動壓力范圍為50至IOOmmHg,綠色標志表示止血帶的作動壓力范圍為100至150mmHg,使用者可視實際需求選用適當?shù)淖鲃訅毫?,調整止血帶的包覆松緊度。另外,與該第一、二固定帶32、33間隔90度可設有一第三、四固定帶36、37,該第 三、四固定帶36、37藉由一魔鬼氈34相互黏扣(如圖6所示),該第一、二固定帶32、33與該第三、四固定帶36、37同時黏扣,可使用于關節(jié)等活動處的止血包覆。前文針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進行具體的說明;惟,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當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原則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變更與修改,而該等變更與修改,皆應涵蓋于如下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范疇中。
權利要求1.一種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上外殼,該上外殼為一透明體,其內部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底部中心固設一圓柱,該圓柱端面為一作動部,其外周為一導引部,該上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識別區(qū)域; 一下外殼,該下外殼內部設有一容置槽,該容置槽內部容設一可壓縮氣囊,該下外殼外周與該上外殼內周相互套合且可軸向滑移,該下外殼內周前段供該導引部軸向滑移且該下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指標刻劃;及 一娃膠包膜,該娃膠包膜中段設有一包覆體,該包覆體為一透明體,其一側設有一第一固定帶,另一側設有一第二固定帶,該第一、二固定帶藉由一魔鬼氈相互黏扣,該下外殼外周與該上外殼內周相互套合后容設于該包覆體內從而該導引部軸向滑移時該作動部擠壓該可壓縮氣囊以透過該識別區(qū)域配合該指標刻劃來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識別區(qū)域由上往下依序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的顏色標志。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識別區(qū)域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識別區(qū)域同時呈現(xiàn)紅色、黃色及綠色的顏色標志及標示刻劃與數(shù)字。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硅膠包膜為一體成型。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包覆體側面環(huán)設一伸縮部以提供該上外殼軸向滑移空間。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止血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二固定帶間隔90度設有一第三、四固定帶,該第三、四固定帶藉由一魔鬼氈相互黏扣從而該第一、二固定帶與該第三、四固定帶同時黏扣以使用于活動處的止血包覆。
專利摘要一種止血帶結構,包括一上外殼、一下外殼及一硅膠包膜,該上外殼內部設有一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底部中心固設一圓柱,該圓柱端面為一作動部,其外周為一導引部,該上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識別區(qū)域;該下外殼內部設有一容置槽,該容置槽內部容設一可壓縮氣囊,該下外殼外周環(huán)設一指標刻劃,該下外殼外周與該上外殼內周相互套合后,將其容設于該硅膠包膜的包覆體內,當該導引部軸向滑移時,該作動部擠壓該可壓縮氣囊,藉由該識別區(qū)域配合指標刻劃可輕易觀察止血帶的作動壓力,能同時針對不同血管狀況提供穩(wěn)定且合適大小壓力進行壓迫止血。
文檔編號A61B17/135GK202654183SQ20122015502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13日
發(fā)明者吳茂村, 洪燕妮, 楊晨, 劉會平 申請人:吳茂村, 洪燕妮, 楊晨, 劉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