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shù):
西醫(yī)認為,慢性咽炎為咽部粘膜的非特異慢性炎癥。多見于成年人,其病變涉及咽粘膜炎及粘膜下組織淋巴組織和腺體。根據(jù)病變和臨床表現(xiàn)克將此病分為三類單純性咽炎、肥厚性咽炎、萎縮性咽炎。病因有多種原因,有局部的因素、有全身的因素,治療方法也有多種,但從臨床療效來看,總體說來是不理想的。慢性咽炎屬于中醫(yī)喉痹范疇,主要為肺腎陰虛,郁熱化痰,氣滯血瘀或氣陰兩虛,虛火上炎,熏灼咽喉或由病后余熱損傷陰液,侵犯咽嗌或由濕熱之邪侵犯肺系失治、誤治或反復(fù)發(fā)作致津液虧損,不能潤咽所致。綜上所述,如不能合理治療,則此病久久不易治愈。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它能有效的治療慢性咽炎,療效可靠、不易復(fù)發(fā)。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參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黃芪15_20g、生地20_25g、甘草6_8g、丹參15_20g、連翹15-20g、蒲公英20-25g、浙貝母10-12g。本發(fā)明中藥,山豆根苦,寒,歸心、肺、胃經(jīng),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射干苦,寒,歸肺、肝經(jīng),解毒利咽、消痰散結(jié)。元參苦,咸,微寒,歸腎、肺經(jīng),滋陰潤燥,降火解毒。桔???,辛,平,歸肺經(jīng),宣肺祛痰,排膿消痛。寸冬甘、微苦,微寒,歸肺、心、胃經(jīng),潤肺清心,養(yǎng)胃生津。穿山甲珠咸,微寒,歸肝、胃經(jīng),咸能軟堅,性善赴竄,可透達經(jīng)絡(luò),直達病所。功能消腫排膿、通絡(luò)散風。山慈菇甘,微辛,寒,有小毒,歸肝、肺、胃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黃芪甘溫,歸脾、肺經(jīng),補氣生陽、托瘡生肌。生地甘苦寒,歸心、肝、腎經(jīng),清熱滋陰涼血生津止渴。甘草甘,平,歸脾、胃、心經(jīng),補中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jīng),活血祛瘀、消腫止痛。連翹苦,微寒,歸心、小腸經(jīng),清熱解毒、清火散結(jié)。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jīng),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浙貝母味苦,性寒,宣肺化痰止咳、清熱散結(jié)。諸藥合用,補氣活血、清熱解毒、滋腎潤肺、軟堅散結(jié),治療慢性咽炎效果好。服藥方法和用量
本發(fā)明中用量均為成人量。本藥先用涼水浸泡30分鐘,先煎沸穿山甲珠和山慈菇30分鐘,再下余藥。再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沸30分鐘,濾出150ml藥液,第二遍先用武火煎沸再改用文火煎沸40分鐘濾出150ml藥液,兩遍混合共300ml,分3次3頓飯后半小時慢慢服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 :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后的組分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參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黃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_8g、丹參15_20g、連翹15_20g、蒲公英20-25g、浙貝母10-12g。實施例2 :—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其優(yōu)選是山豆根10g、射干10g、元參10g、桔梗10g、寸冬20g、穿山甲珠6g、山慈菇6g、黃芪20g、生地25g、甘草6g、丹參15g、連翹20g、蒲公英20g、浙貝母10g。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臨床療效總結(jié)
一、一般資料本發(fā)明方藥多年來應(yīng)用于臨床,共治療慢性咽炎67例,其中男25例、女42例,最小年齡30歲、最大年齡65歲,以30-50歲多見,病程1_2年38例、3_4年23例、5年以上6例。慢性咽炎治療標準治愈自覺咽部癥狀消失,咽后壁淋巴濾泡完全消失,咽部局部粘膜光滑濕潤、不充血。好轉(zhuǎn)自覺癥狀基本消失,咽后壁淋巴濾泡減少。無效咽部癥狀不減輕,咽部檢查粘膜仍有充血、干燥,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 本發(fā)明方藥一天一劑,10天I療程,以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治愈47例、好轉(zhuǎn)15例、無效5例。二、診斷標準根據(jù)癥狀和局部檢查所見,做出診斷。癥狀主要癥狀為咽部不適感覺,如干燥、灼辣、疼痛、異物感、悶脹等,檢查所見,慢性單純性咽炎,咽部敏感易惡心,咽粘膜慢性充血、暗紅色、咽后壁淋巴濾泡散在,期間有擴張的血管,咽后壁可見粘稠分泌物。慢性肥厚性咽炎咽粘膜增厚,咽后壁淋巴組織增生,可融合成片,濾泡中間可見黃色小點,濾泡之間小血管擴張,咽側(cè)索增生肥厚。慢性萎縮性咽炎咽粘膜干燥光亮,活動時咽粘膜出現(xiàn)皺紋,如“牛皮紙”樣,粘膜表面附有一薄層干分泌物或有干痂附著,有臭味,咽肌萎縮者則在咽后壁隱現(xiàn)頸椎的輪廓。三、典型病例
I、于XX,女,干部,33歲。2003年5月就診。I個多月的時間里咽部不適、干燥感。服多種中西藥不效。前2天在三級醫(yī)院確診慢性單純性咽炎。于是服用本發(fā)明方藥,服用5劑后,療效滿意,為防復(fù)發(fā),又服用7劑藥,病愈。隨訪5年,未復(fù)發(fā)。2、劉XX,男,農(nóng)民,63歲。2001年4月就診。2年前經(jīng)三級醫(yī)院確診慢性肥厚性咽炎,屢治無效,聽病友介紹來我處就診。給本發(fā)明方藥,服用5劑,有明顯療效。又連服15劑藥,自覺咽部癥狀消失。后經(jīng)三級醫(yī)院檢查病愈。隨訪8年未復(fù)發(fā)。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參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黃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_8g、丹參15_20g、連翹15_20g、蒲公英20_25g、浙貝母10-12g。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領(lǐng)域,一種治療慢性咽炎的中藥,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山豆根10-12g、射干10-12g、元參10-12g、桔梗10-12g、寸冬20-25g、穿山甲珠6-8g、山慈菇6-8g、黃芪15-20g、生地20-25g、甘草6-8g、丹參15-20g、連翹15-20g、蒲公英20-25g、浙貝母10-12g。治療慢性咽炎,療效可靠、不易復(fù)發(fā)。
文檔編號A61K36/898GK102670985SQ201210155490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5月18日
發(fā)明者宋協(xié)勘 申請人:宋協(xié)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