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足疾的固定器械,尤其是一種用于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
背景技術:
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先天性足部畸形中最多見的疾病(約占75%以上),在新生兒中發(fā)病率為1-4.4‰。此癥治療多采用西醫(yī)方法進行治療,如保守治療(石膏固定)與軟組織松懈和移植,骨關節(jié)融合術等,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表明,這些治療方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兒足部畸形發(fā)展,但療效并不理想,特別是復發(fā)率達到40-80%。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治療效果較好的用于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底夾板6的后端固聯(lián)后端板3,底夾板6的內側固聯(lián)內側板5,底夾板6的另一側前部向外平直伸展,后部固聯(lián)斜向外的矮側板7。
本發(fā)明還可在后端板3的兩側分別成活動配合套裝內側夾板2和外側夾板1。外側夾板1的上部寬度大于下部寬度。
也還可在外側板5與底夾板6之間配合套裝楔形外翻墊塊8。在底夾板6上外翻墊片8的外側配合套裝楔形背伸墊塊9。也可在楔形背伸墊塊9上配合套裝外高內低的外翻墊板10。在后端板3的下部設近似圓形的凹坑4。底夾板6的長寬與治療足的長寬相適應。也可將底夾板6、后端板3、內側板5和矮側板7由整體鍍鋅鐵板裁剪彎折而構成塑形鍍鋅鐵夾板。
本發(fā)明還可由后端板3、底夾板6、內側板5和矮側板7圍成的空腔內鋪墊軟質墊布。
本發(fā)明應用于臨床過程中療效顯著,根據(jù)臨床治療實驗統(tǒng)計,共治療小兒先天性馬蹄內翻足39例64只足,其中男33例,女6例,男∶女=5∶1,雙足患疾的25例,單足患疾的14例;年齡最小者3天,最大10.8歲;曾經(jīng)在外醫(yī)院治療者(包括石膏固定、手術治療和中醫(yī)治療等)30例,既往未行任何治療者9例。64只病足的主要癥狀包括前足內翻內收、跟骨內翻、足下垂和小腿旋前旋內,其中重度44例,中度和輕度各10例;64只足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主要包括跖屈、背伸、內翻和外翻,其中重度48例,中度和輕度分別為12和4例;經(jīng)中藥熏洗、揉按推拿和按摩牽引端擠手法治療后,采用本發(fā)明進行固定,結合功能鍛煉,經(jīng)過一個療程的治療,其臨床治愈39足,顯效20足,有效4足,無效1足,顯愈率達92.2%,有效率達到98.4%。它使用方便,治療效果好,且復發(fā)率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使用狀態(tài)參考結構示意圖。
圖3是塑形鍍鋅鐵夾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展開示意圖。
圖中1.外側夾板,2.內側夾板,3.后端板,4.凹坑,5.內側板,6.底夾板,7.矮側板,8.外翻墊塊,9.背伸墊塊,10.外翻墊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底夾板6的后端固聯(lián)后端板3,底夾板6的內側固聯(lián)內側板5,底夾板6的另一側前部向外平直伸展,后部固聯(lián)斜向外的矮側板7。底夾板6的長寬與治療足的長寬相適應。使底夾板6、后端板3、內側板5和矮側板7在底夾板6的后部圍成一個與足跟相配合的空間,以便于對病人被治療足的足跟固定。參閱圖1。
實施例2,本發(fā)明還可在后端板3的兩側分別成活動配合套裝內側夾板2和外側夾板1。為便于配合套裝外翻墊片8,也可將外側夾板1的上部寬度大于下部寬度的階梯狀,也可在外側夾板1的內側安裝軟墊。參閱圖1至圖4,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本發(fā)明也還可在外側板5與底夾板6之間配合套裝楔形外翻墊塊8。參閱圖1至圖4,其余同上述實施例。
實施例4,本發(fā)明還可在底夾板6上外翻墊片8的外側配合套裝楔形背伸墊塊9。也還可也可在楔形背伸墊塊9上配合套裝外高內低的外翻墊板10,所述外翻墊板10最好采用杉木板,外翻墊片8和背伸墊塊9最好采用泡沫材料制成。參閱圖1至圖4,其余同上述實施例。
實施例5,本發(fā)明也可在后端板3的下部設近似圓形的凹坑4。凹坑4與足跟形狀相適應,以便于固定而易滑動。參閱圖1至圖4,其余同上述實施例。
實施例6,本發(fā)明也可將底夾板6、后端板3、內側板5和矮側板7由整體鍍鋅鐵板裁剪彎折而構成塑形鍍鋅鐵夾板,即內側板5和矮側板7是由底夾板6兩側卷邊而成角度大約90度,使底夾板6的長寬與病足的長寬相適應,外側夾板1和內側夾板2與后端板3的長度相等,外側板5的外側與后端板3之間也可固聯(lián)。參閱圖1至圖4,其余同上述實施例。
在使用本發(fā)明進行固定前,先采用中藥熏洗、揉按推拿手法松懈皮膚、肌肉、肌腱、筋膜組織和矯正部份前足內翻內收,采用按摩牽引推擠手法矯正前足內翻內收,采用推按拿提手法矯正跟骨內翻和足下垂,再在治療足的腳掌底部固定外高內低的外翻墊板10。然后采用本發(fā)明進行固定,在進行固定時,先在由后端板3、底夾板6、內側板5和矮側板7在底夾板6的后部圍成的空腔內鋪墊軟質墊布,以防止損傷被治療的足部,將病人的治療足置于底夾板6上,足跟置于由后端板3、底夾板6、內側板5和矮側板7在底夾板6的后部圍成一個與足跟相配合的空間內,并使足跟對正實施例5所述的凹坑4,便于對病人足跟固定,再在治療足的兩側分別安裝與后端板3的兩側分別成活動配合的內側夾板2和外側夾板1,在治療過程還可在外側板5與底夾板6之間配合套裝楔形外翻墊塊8,并在底夾板6上外翻墊片8的外側配合套裝楔形背伸墊塊9。也可在外側夾板2與外側板5之間配合套裝墊片9,最后采用綁帶捆綁膠布固定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底夾板(6)的后端固聯(lián)后端板(3),底夾板(6)的內側固聯(lián)內側板(5),底夾板(6)的另一側前部向外平直伸展,后部固聯(lián)斜向外的矮側板(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后端板(3)的兩側分別成活動配合套裝內側夾板(2)和外側夾板(1)。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外側夾板(1)的上部寬度大于下部寬度。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在外側板(5)與底夾板(6)之間配合套裝楔形外翻墊塊(8)。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在底夾板(6)上外翻墊片(8)的外側配合套裝楔形背伸墊塊(9)。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在楔形背伸墊塊(9)上配合套裝外高內低的外翻墊板(10)。
7.根據(jù)權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后端板(3)的下部設近似圓形的凹坑(4)。
8.根據(jù)權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底夾板(6)的長寬與治療足的長寬相適應。
9.根據(jù)權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底夾板(6)、后端板(3)、內側板(5)和矮側板(7)由整體鍍鋅鐵板裁剪彎折而構成塑形鍍鋅鐵夾板。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其特征是由后端板(3)、底夾板(6)、內側板(5)和矮側板(7)圍成的空腔內鋪墊軟質墊布。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馬蹄內翻足的器具。它主要是解決現(xiàn)有夾板或石膏對治療腳進行固定時使用不方便或治愈后易復發(fā)等技術問題。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底夾板的后端固聯(lián)后端板,底夾板的內側固聯(lián)內側板,底夾板的另一側前部向外平直伸展,后部固聯(lián)斜向外的矮側板。還可在后端板的兩側分別成活動配合套裝內側夾板和外側夾板。也還可在外側板與底夾板之間配合套裝楔形外翻墊塊。在底夾板上外翻墊片的外側配合套裝楔形背伸墊塊。治療足經(jīng)中藥熏洗、揉按推拿和按摩牽引端擠手法治療后,再采用本發(fā)明進行固定。它使用方便,治療效果好,且復發(fā)率低。
文檔編號A61F5/05GK1718175SQ20051003185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12日
發(fā)明者楊壽峨, 段雄義, 段雄敏 申請人:楊壽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