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治療脈管炎、大動脈炎、動脈硬化閉塞癥、動脈血栓、靜脈炎、靜脈內(nèi)膜炎、靜脈血栓、糖尿病下肢壞疽和末稍神經(jīng)炎的中藥配方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國內(nèi)外治療溶栓通脈的藥品數(shù)量較少。其不足之處是,療程較長,療效不甚理想,且價格高。有的還有一定的副作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配方和制備方法來實現(xiàn)的。
需要溶栓通脈的患者患病類型并不完全一樣,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因此治療的藥物也需三種對應(yīng)類型。
1、陰虛型即濕熱型采用補氣養(yǎng)血、活血化淤、滋陰清熱、通絡(luò)止痛藥材配伍。主要藥材及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白術(shù)30、茯苓30、黃芪30~60、元參15~20、生地10~15、桃仁15~20、紅花15~25、土蟲15~20、水至15~20、地龍15~40、牛夕15~50、乳香10~15、沒藥10~15、當歸20~40、川芎10~20、黃柏15~20、甘草10~20。
2、陽虛型即寒濕型采用溫中散寒、補氣養(yǎng)血、通經(jīng)活絡(luò)、溶栓通脈的藥材配伍。重用附子、干姜,溫散沉寒、回陽救逆。主要藥材及其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白術(shù)30、茯苓30、黃芪30~60、桃仁10~25、紅花10~30、土蟲15~40、地龍10~20、水至10~15、附子5~10、干姜5~10、乳香10~30、沒藥5~10、當歸15~30、川芎10~40、甘草10~20、牛夕10~20。
3、陰陽俱虛型即氣血雙虧型采用補血養(yǎng)氣、活血通脈、化淤散結(jié)的藥材配伍。重用鹿角膠、元肉,以期達到化淤散結(jié)、補氣養(yǎng)血。主要藥材及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白術(shù)30、茯苓30、黃芪30~80、桃仁15~40、紅花15~40、土蟲15~20、水至15~20、地龍10~30、牛夕15~45、鹿角膠15~20、元肉15~30、當歸20~40、川芎10~30、熟地15~20、乳香10~20、沒藥10~20、甘草10~20。
速效溶栓中藥的制備方法需選用地道藥材、遵古法炮制。
由選料除雜、水洗、干燥、粉碎、合成、制藥、包裝7道工序組成。
選料除雜,將藥材中不符合標準的次料和雜物用手揀出棄之,帶有塵土的中藥材要過篩,棄掉篩下物。
水洗,將其中需要水洗的中藥地龍,用水洗滌干凈,撈出待干燥。
干燥,將洗滌干凈的中藥地龍置于干燥室中進行低溫干燥或在空間自然干燥。
粉碎,將干燥合格或勿須干燥的中藥分別粉碎至120目細粉,待合成。
合成,按藥方準確稱取所需各位中藥粉的重量,并混合均勻。
制藥,將混合的120目中藥粉,按公知的制藥技術(shù)制成水丸或膠囊。
包裝,將水丸或膠囊按公知技術(shù)包裝成盒,再裝箱。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溶栓通脈速度快,藥效平和穩(wěn)定,療效高,療程短,患者痛苦小,是一種治本的藥物。所用之藥易得,價格不高,制備方法容易掌握。本發(fā)明的療效可由門診和住院病志看出(見附件)。
本發(fā)明無圖。
具體實施例實施例1制備陰虛型溶栓通脈藥。
準確稱取合乎質(zhì)量標準的紅人參3Kg、白術(shù)3Kg、茯苓3Kg、黃芪4Kg、元參1.7Kg、生地1.3Kg、桃仁1.8Kg、紅花2Kg、土蟲1.8Kg、水至1.7Kg、地龍3Kg、牛夕4Kg、乳香1.4Kg、沒藥1.5Kg、當歸3.5Kg、川芎1.5Kg、黃柏1.8Kg、甘草2Kg。
經(jīng)手選除雜、水洗、干燥、粉碎、合成,制得成藥粉40.5Kg,再制成水丸,臨床應(yīng)用效果良好。
實施例2制備陽虛型溶栓通脈藥。
準確稱取合乎質(zhì)量標準的紅人參3Kg、白術(shù)3Kg、茯苓3Kg、黃芪5Kg、桃仁2Kg、紅花2.5Kg、土蟲3Kg、地龍1.5Kg、水至1.2Kg、元參1.7Kg、生地1.3Kg、附子0.8Kg、干姜0.8Kg、乳香2.2Kg、沒藥0.8Kg、當歸2.4Kg、川芎3Kg、甘草1.5Kg、牛夕1.5Kg。
制藥粉工藝過程同實施例1,制得藥粉37Kg。制成膠囊,經(jīng)臨床使用。對癥性好,療效良好。
實施例3制備陰陽俱虛型溶栓通脈藥。
準確稱取合乎標準的紅人參3Kg、白術(shù)3Kg、茯苓3Kg、黃芪7Kg、桃仁3Kg、紅花2.8Kg、土蟲1.8Kg、水至1.6Kg、地龍2Kg、牛夕3.5Kg、鹿角膠2Kg、元肉2Kg、當歸3Kg、川芎2.5Kg、熟地1.8Kg、乳香1.5Kg、沒藥1.5Kg、甘草1.5Kg。
制藥工藝過程同實施例1。制得藥粉45.5Kg,做為散劑分裝。經(jīng)臨床應(yīng)用,療效良好。
實施例4制備陰虛型單方湯劑。
準確稱取合乎標準的紅人參30g、白術(shù)30g、茯苓30g、黃芪40g、元參17g、生地10g、桃仁18g、紅花20g、土蟲20Kg、水至18g、地龍30g、牛夕40g、乳香15g、沒藥15g、當歸30g、甘草15g、川芎15g、黃柏18g,煎成湯劑,臨床應(yīng)用略優(yōu)于實施例1。
陰虛型和陰陽俱虛型也可制成單方湯劑。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由相應(yīng)中藥材配伍組成,其特征在于陰虛型采用補氣養(yǎng)血、活血化淤、滋陰清熱、通絡(luò)止痛的藥材配伍而成,主要藥材及其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 白術(shù)30 茯苓30 黃芪30~60 元參15~20 生地10~15 桃仁15~20 紅花15~25 土蟲15~20 水至15~20 地龍15~40 牛夕15~50 乳香10~15 沒藥10~15 當歸20~40 川芎10~20 黃柏15~20 甘草10~20。
2.一種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其特征在于陽虛型采用溫中散寒、補氣養(yǎng)血、通經(jīng)活絡(luò)、溶栓通脈的藥材配伍,主要藥材及其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 白術(shù)30 茯苓30 黃芪30~60 桃仁10~25 紅花10~30 土蟲15~40 地龍10~20 水至10~15 附子5~10 干姜5~10乳香10~30 沒藥5~10 當歸15~30 川芎10~40 甘草10~20 牛夕10~20。
3.一種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其特征在于陰陽俱虛型采用補氣養(yǎng)血、活血通脈、化淤散結(jié)的藥材配伍。主要藥材及重量份比如下,紅人參30 白術(shù)30 茯苓30 黃芪30~80 桃仁15~40 紅花15~40 土蟲15~20 水至15~20 地龍10~30 牛夕15~45 鹿角膠15~20 元肉15~30 當歸20~40 川芎10~30 熟地15~20 乳香10~20 沒藥10~20 甘草10~20。
4.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選料除雜、水洗、干燥、粉碎、合成、制藥、包裝7道工序組成,各工序分述如下,選料除雜,將藥中不符合標準的次料和雜物用手揀出棄之,帶有塵土的中藥要過篩,棄掉篩下物,水洗,將其中需要水洗的中藥地龍,用水洗滌干凈,撈出待干燥,干燥,將洗滌干凈的中藥地龍置于干燥室中進行低溫干燥或在空間自然干燥,粉碎,將干燥合格或勿須干燥的中藥分別粉碎至120目細粉,待合成,合成,按藥方準確稱取所需各位中藥粉的重量,并混合均勻,制藥,將混合的120目中藥粉,按公知的制藥技術(shù)制成水丸或膠囊,包裝,將水丸或膠囊按公知技術(shù)包裝成盒,再裝箱。
全文摘要
一種速效溶栓通脈的中藥及其制備方法,該藥分陰虛型、陽虛型和陰陽俱虛型。各型用藥以紅人參、白術(shù)、茯苓、黃芪、桃仁、紅花等為主,配伍以相應(yīng)藥物。可制成水丸、膠囊,亦可制成湯劑。用于治療脈管炎、動脈閉塞癥、動脈血栓、靜脈炎、靜脈內(nèi)膜炎、靜脈血栓、糖尿病下肢壞疽和末梢神經(jīng)類疾病。療程短,療效迅速,無副作用。制備方法,由選料除雜、水洗、干燥、粉碎、合成、制藥、包裝7道工序組成。制備工藝簡單,易掌握,所用藥材易得價廉。
文檔編號A61P9/10GK1628785SQ20041005054
公開日2005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9月28日
發(fā)明者姜奎祥 申請人:姜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