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肝炎的外用藥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肝炎的藥物,特別是以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的治療肝炎外用藥物,本發(fā)明還涉及該藥物的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
關于治療肝炎中藥的報道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內服藥物,一般內服藥物療效均比較緩慢,需要長期服藥才能消除肝炎癥狀。
提供該藥物的制備方法和使用方法,是本發(fā)明的另一發(fā)明目的。
乙肝的發(fā)病機理多因濕、熱、氣、血互為因果、濕熱兼瘀而致。發(fā)病時,患者常常誘發(fā)諸如惡心、嘔吐、厭油、納差、腹脹、便秘、疲乏、困倦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因此,治療中應以疏通經絡、調整正氣、祛除邪氣為目的。
本發(fā)明的藥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數的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獲得的
土鱉蟲20-25赤小豆10-15樟丹 15-18蒲黃 20-25羚羊角8-10 郁金 10-15苦丁香10-15蜂膠 25-30本發(fā)明將上述中草藥制成散劑使用,其具體制備方法是將上述8味中草藥揀凈雜質、篩選晾曬、烘干后,按照上述的重量份數取各味藥分別粉碎,混合均勻,通過80~100目細篩制成散劑。
本發(fā)明的藥物用于外敷,其具體使用方法是取散劑2-5g外敷于天府穴上,并用紗布固定,每次外敷12-24小時。
祖國醫(yī)學認為,肝炎病癥無論有無黃疸,其辨證多屬濕熱彌漫三焦,結于肝膽,蘊于血分、阻滯胃腸、由于瘀滯而誘發(fā)出一系列惡心、嘔吐、厭油、納差、腹脹、便秘、疲乏、困倦的癥狀,治療上應以清熱祛濕、活血解毒為治療法則。本發(fā)明以赤小豆、配羚羊角、苦丁香、清熱祛濕退黃疸;土鱉蟲、郁金、蒲黃活血,配以樟丹增加排毒功能;蜂膠用以調和諸藥。諸藥配伍,用于外敷,能夠通過經絡直接吸收,起到舒肝健胃、祛邪、平衡陰陽之功效,使用后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正氣、祛除邪氣、迅速消除肝炎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
本發(fā)明藥物制成散劑外敷使用,通過直接作用于人體穴位部,使藥物快速被人體直接吸收,并達到患處,增強了藥物之間相加互補和協(xié)同作用的療效,一般用藥后24小時可見效,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為表明本發(fā)明藥物外用對肝炎臨床癥狀的消失和改善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選擇了240例患者進行臨床觀察。這240例患者中,年齡8-60歲,全部為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診斷標準確認為肝炎患者,并且伴有明顯的食欲不振、乏力、惡心、嘔吐、厭油等臨床癥狀。隨機將其分為兩組,治療組120例,對照組120例。
治療組患者天府穴外敷本發(fā)明藥物,每次2-5g,外敷12小時。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用藥,10%葡萄糖液加Vcl-2g靜脈滴注。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將其分為癥狀消失、癥狀改善和無效三類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表1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癥狀改善對照表
從臨床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用藥12小時后,對照組與治療組比較,癥狀的減輕和消失有明顯差異,用藥24小時后,治療組患者的癥狀大幅度地減輕或者消失,而對照組患者改善率無明顯增加。因此,外敷本發(fā)明藥物用于改善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見效快、療效高的特點。
經臨床觀察使用本發(fā)明藥物3個月,藥物未出現(xiàn)任何副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按下述重量準備原料(kg)土鱉蟲0.20赤小豆0.15樟丹 0.15蒲黃 0.25羚羊角0.1 郁金 0.15苦丁香0.1 蜂膠 0.3將上述1.4kg中草藥分別粉碎后過80-100目篩,得到藥粉。粉碎損耗率約為7%,最終得到1.3kg藥粉,將上述藥粉混合均勻后制成散劑,以每瓶2g包裝得到成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肝炎的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該藥物是以下述重量份數的中草藥為原料制備獲得土鱉蟲20-25赤小豆10-15樟丹 15-18蒲黃 20-25羚羊角8-10 郁金 10-15苦丁香10-15蜂膠 25-3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肝炎外用藥物,其特征在于將該藥物制備成散劑。
3.制備權利要求2所述治療肝炎外用藥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重量份數的中草藥分別粉碎成80-100目細粉后,混合均勻制成散劑。
4.權利要求2所述治療肝炎外用藥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取上述藥物2-5g外敷于天府穴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治療肝炎外用藥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藥物在天府穴處外敷12-24小時。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肝炎的外用藥物,是由土鱉蟲、赤小豆、樟丹、蒲黃、羚羊角、郁金等中草藥為原料,經粉碎過篩后制成散劑。將其外敷于天府穴使用,用于治療肝炎患者臨床表現(xiàn)出的惡心、嘔吐、厭油、疲乏等各種癥狀,具有見效快、療效高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P1/00GK1401363SQ0213112
公開日2003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02年10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古雙喜 申請人:古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