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扳開式帶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扳開式帶扣。
如圖1、2、3所示,發(fā)明人從前的實用新型專利并產銷于市面的一種扳開式帶扣1,包括一公扣10與一母扣20,公扣10的扣舌11設有一扣眼111,母扣20是由一上扣匣21、一下扣匣22與一復位彈簧23所組成,母扣20的上扣匣21與下扣匣22間形成一開口,當公扣扣舌11插入母扣20的上扣匣21與下扣匣22間形成的開口內,母扣20的上扣匣21底面的卡榫211即扣卡入公扣扣舌11的扣眼111內,使公扣10與母扣20相互扣合,只要朝母扣20的下扣匣22反方向適當板動母扣上扣匣21的自由端212,該上扣匣21底面的卡榫211即自公扣扣舌11的扣眼111內向外位移,扣合的公扣10與母扣20即可被拉動解開,使用便利。
上述常用扳開式帶扣1,其中復位彈簧23的二端各形成一端鉤231、232,復位彈簧23是套合于上扣匣21的凸軸213外緣,復位彈簧23的一端鉤231鉤扣于上扣匣21的基部214內(注圖未繪出);復位彈簧23的另一端鉤232鉤扣于下扣匣22的側槽223的凸桿224上,利用復位彈簧23釋出的彈張力,使上扣匣21的自由端212底面經常保持緊貼于下扣匣22的二側墻222、223對應面形成的平行滑軌220上。
上述常用扳開式帶扣1,須使用大量人工將細小的復位彈簧23套合于上扣匣21的凸軸213外緣,并將復位彈簧23的一端鉤231鉤扣于上扣匣21的基部214內,將復位彈簧23的另一端鉤232鉤扣于側墻223的凸桿224上,此一組裝作業(yè),甚為繁復,組裝稍有疏失,經常會產生復位彈簧23的二端鉤231、232鉤扣未定位的情形,以致母扣20不能夾扣公扣10。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構造簡單,不設復位彈簧的扳開式帶扣。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便利,只要扳關母扣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即可迫使公扣的下扣夾退出母扣的開口的扳開式帶扣。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由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一種扳開式帶扣,包括一公扣與一母扣,公扣的基部框架內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基部框架的一側設有一上扣夾與一下扣夾,其特征在于上扣夾是呈適當凸出,下扣夾的前端呈斜面狀,下扣夾上設有扣眼;母扣包括一上扣匣與一下扣匣,上、下扣匣端部相互樞接,上扣匣頂板上設有可伸入扣眼的卡榫與可鉤扣扣片的扣桿,下扣匣底板上設有供扣桿鉤扣的扣片及連接繩帶的橫桿。
除上述必要技術特征外,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可補充下述技術內容母扣上扣匣的頂板一側呈內凹處形成一扣唇,上扣匣的頂板一側呈內凹處的形狀是與公扣的上扣夾的凸出外形適可相互接合對應的形狀,頂板的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側墻的內面近端部各設有一凸軸,頂板底面設有卡榫與扣桿,該卡榫的端部與扣唇同側是呈斜面狀,該扣桿端部與扣唇反側呈鉤狀。
母扣下扣匣的底板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二側墻同一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使上扣匣的二側墻內面所設的凸軸適可伸入的軸孔,二側墻內面另一端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二側墻內面設有對應滑板,底板對應二側墻內面的橫桿的一邊設有一板架,該板架上設有可與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底面所設的扣桿相互鉤扣的扣片。
所說的扣眼與卡榫數(shù)量相同,扣桿與扣片數(shù)量相同,扣眼、卡榫、扣片及扣桿均為一個以上。
上述上扣匣的二側墻內面所設的凸軸與下扣匣的二側墻所設的軸孔相互對應,上扣匣的二側墻內面所設的凸軸適可伸入下扣匣的二側墻所設的軸孔,形成母扣的上扣匣與下扣匣對合母扣的上扣匣與下扣匣對合后,上扣匣的頂板一側呈內凹處與下扣匣之間形成一開口,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底面所設的扣桿適與下扣匣的板架上所設的扣片相互對應,當上扣匣與下扣匣相對夾合時,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底面所設的扣桿呈鉤狀的端部適可與下扣匣底板的板架上所設的扣片相互鉤扣。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扳開式帶扣,是一種不設復位彈簧的扳開式帶扣,只包括一公扣與一母扣,利用公扣的上下扣夾夾插母扣,壓迫母扣扣合公扣,只要扳開母扣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即可迫使公扣退出母扣的開口,是一種構造簡單,使用便捷的扳開式帶扣。
由于母扣不再需要使用復位彈簧組件,除可降低成本,亦可減少制品不良率。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優(yōu)點在于使用者只要將母扣的上扣匣的頂板其自由端朝下扣匣的反方向扳動,即可藉上扣匣的頂板的扣唇反向推動公扣的上扣夾,迫使公扣向母扣的開口外位移,相互扣合的公扣與母扣即被解開。本實用新型圖1、2、3所示現(xiàn)用扳開式帶扣1的使用方式,使用者要將公扣10與母扣20解開時,先要將母扣20的上扣匣21的自由端朝下扣匣22的反方向扳動,并且需要進一步將公扣10與母扣20朝反方向拉開,否則母扣20隨即會受到復位彈簧23釋放壓力的作用,又將母扣20的上扣匣21底面的卡榫211扣卡入公扣10的扣舌11上所設的扣眼111內,回復公扣10與母扣20相互扣合的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簡化解開相互扣合的公扣與母扣的動作,讓使用者在緊急狀況如車禍發(fā)生時,能迅速將相互扣合的公扣與母扣解開,爭取逃生時間。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xiàn)用扳開式帶扣的立體組合圖。
圖2是現(xiàn)用扳開式帶扣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現(xiàn)用扳開式帶扣的母扣上扣匣底面與復位彈簧的立體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立體組合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母扣立體分解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扣與母扣完全分解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另一方向的公扣與母扣完全分解圖。
圖8、9、10、1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扣與母扣扣合的連續(xù)動作剖面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扣與母扣解開中,公扣的上扣夾與下扣夾正推出母扣的開口外的剖面圖。
如圖4至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扳開式帶扣3包括一公扣30與一母扣40,公扣30的基部框架31內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32,基部框架31的一側設有一上扣夾33與一下扣夾34,其中上扣夾33是呈適當凸出;下扣夾34的前端呈斜面狀,下扣夾34上設有二扣眼341、342;母扣40包括一上扣匣41與一下扣匣42,其中上扣匣41的頂板411一側呈內凹處形成一扣唇4111,上扣匣41的頂板411一側呈內凹處的形狀與公扣30的上扣夾31的凸出外形對應,適可相互接合,頂板411的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412、413,二側墻412、413的內面近端部各設有一凸軸414(注側墻413內面的凸軸414未畫出),頂板411底面設有二卡榫415、416與二扣桿417、418,二卡榫415、416的端部與扣唇4111同側均呈斜面狀,二扣桿417、418端部與扣唇4111反側均呈鉤狀;其中下扣匣42的底板421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422、423,二側墻422、423的同一端各有一相對應的軸孔424,二側墻422、423的內面另一端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425,二側墻422、423的內面設有對應滑板426(注側墻423內面的滑板426未畫出),底板421對應橫桿425的一邊設有一板架4211,板架4211上設有二扣片4212、4213;上扣匣41的二側墻412、413的內面所設的凸軸414與下扣匣42的二側墻422、423的同一端所設的軸孔424相互對應,上扣匣41的二側墻412、413的內面所設的凸軸414適可伸入下扣匣42的二側墻422、423的同一端所設的軸孔424,形成母扣40的上扣匣41與下扣匣42對合;如圖5、7所示,母扣40的上扣匣41與下扣匣42對合后,上扣匣41的頂板411一側呈半圓弧型內凹處與下扣匣42之間形成一開口43。上扣匣41的頂板411自由端4112底面所設的二扣桿417、418適與下扣匣42的底板421上所設的二扣片4212、4213相互對應,當上扣匣41與下扣匣42相對夾合時,上扣匣41的頂板411的自由端4112底面所設的二扣桿417、418呈鉤狀的端部適可與下扣匣42的底板421上所設的二扣片4212、4213相互鉤扣。
如圖8至圖11所示,欲將帶扣3的公扣30與母扣40相互扣合時,公扣30的下扣夾34即自母扣40的開口43插入,沿著母扣40的下扣匣42底面推擠進入下扣匣42的二側墻422、423對應面與滑板426間形成的平行滑軌內緣,公扣30的下扣夾34前端的斜面前緣滑經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底面二對應卡榫415、416的端部斜面時,即將上扣匣41的自由端4112略向上撐起,當公扣30的下扣夾34上所設的二扣眼341、342前緣滑過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底面所設的二對應卡榫415、416的后緣時,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底面的二卡榫415、416懸空于公扣30的下扣夾34的二扣眼341、343上方,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內凹處的扣唇4111受公扣30的上扣夾33底面夾壓力的作用,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底面的二卡榫415、416即扣卡入公扣30的下扣夾34上所設的二扣眼341、342內,形成公扣30與母扣40相互扣合的狀態(tài),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的自由端4112底面所設的二扣桿417、418呈鉤狀的端部同時與下扣匣42的底板421上所設的二扣片4212、4213相互鉤扣。
如圖5、12所示,欲將相互扣合的公扣30與母扣40解開時,使用者只要將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其自由端4112朝下扣匣42的反方向扳動,上扣匣41的頂板411其自由端4112底面所設的二扣桿417、418呈鉤狀的端部即與下扣匣42的底板421上所設的二扣片4212、4213分解開,而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二卡榫415、416扣卡入公扣30的下扣夾34的二扣眼341、342內,則隨母扣40的上扣匣41的頂板411其自由端4112位移,而移出公扣30的下扣夾34所設的二扣眼341、342外,上扣匣41的頂板411的扣唇4111同時反向推動公扣30的上扣夾33,向母扣40的開口43外位移,扣合的公扣30與母扣40即被解開,相當便捷。
權利要求1.一種扳開式帶扣,包括一公扣與一母扣,公扣的基部框架內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基部框架的一側設有一上扣夾與一下扣夾,其特征在于上扣夾是呈適當凸出,下扣夾的前端呈斜面狀,下扣夾上設有扣眼;母扣包括一上扣匣與一下扣匣,上、下扣匣端部相互樞接,上扣匣頂板上設有可伸入扣眼的卡榫與可鉤扣扣片的扣桿,下扣匣底板上設有供扣桿鉤扣的扣片及連接繩帶的橫桿。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說的扳開式帶扣,其特征在于母扣上扣匣的頂板一側呈內凹處形成一扣唇,上扣匣的頂板一側呈內凹處的形狀是與公扣的上扣夾的凸出外形適可相互接合對應的形狀,頂板的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側墻的內面近端部各設有一凸軸,頂板底面設有卡榫與扣桿,該卡榫的端部與扣唇同側是呈斜面狀,該扣桿端部與扣唇反側呈鉤狀。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說的扳開式帶扣,其特征在于母扣下扣匣的底板二對應邊形成二側墻,二側墻同一端各設有一相對應的使上扣匣的二側墻內面所設的凸軸適可伸入的軸孔,二側墻內面另一端設有一連接繩帶的橫桿,二側墻內面設有對應滑板,底板對應二側墻內面的橫桿的一邊設有一板架,該板架上設有可與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底面所設的扣桿相互鉤扣的扣片。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說的扳開式帶扣,其特征在于所說的扣眼與卡榫數(shù)量相同,扣桿與扣片數(shù)量相同,扣眼、卡榫、扣片及扣桿均為一個以上。
專利摘要一種扳開式帶扣,包括一公扣與一母扣,公扣基部框架的一側設有一上扣夾與一下扣夾,下扣夾上設有扣眼;母扣包括一上扣匣與一下扣匣,上、下扣匣端部相互樞接,上扣匣頂板上設有卡榫與扣桿,下扣匣底板上設有供扣桿鉤扣的扣片。利用公扣的上下扣夾夾插母扣,壓迫母扣扣合公扣,扳開母扣上扣匣的頂板自由端,即可迫使公扣退出母扣的開口。該帶扣構造簡單,使用便捷。使用者在緊急狀況如車禍發(fā)生時,能迅速將公扣與母扣解開,爭取逃生時間。
文檔編號A41B11/00GK2380053SQ99217559
公開日2000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1999年8月4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8月4日
發(fā)明者張正安 申請人:張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