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便攜式防燙、防灑飯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日常用品中的餐具,尤其是能夠防燙、防灑的便攜式飯盒。
目前,公知的飯盒通常都是由盒蓋與盒體組成的,盒蓋與盒體都是用金屬材料或有機塑料材料加工成單層的,并且不透明。由于是單層的盒體,其熱傳遞速度都是較快的,用這種飯盒來盛熱飯和熱湯時,一般不能用手直接端拿飯盒的盒體,必須借助中介體墊著或者支撐著端拿。當用開水或沸水沖泡方便面等方便食品時,由于盒體不透明,所以就不能直接觀察到?jīng)_泡的食品是否達到能夠食用的最佳程度,而只好估計大體的時間。由于水溫和環(huán)境溫度的不同,就會時常產(chǎn)生由于掌握不好沖泡的程度,而影響食用方便面等沖泡食品的口感和品味。同時現(xiàn)有的飯盒的盒蓋與盒體之間沒有橡膠圈等密封裝置,盒蓋與盒體之間的吻合不嚴密,人們在用飯盒攜帶食品時必須十分注意飯盒的平穩(wěn)性,否則就很容易將內盛飯菜中的油湯滲流出來,增加了攜帶飯盒的不便之處,也不利于對飯菜的保溫。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溫、密閉,具有防燙、防灑功能的便攜式飯盒。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飯盒由盒蓋、盒體、盒底和密封圈組成。在盒蓋靠近外緣的位置上設有一周槽,它與盒體的四周側面的上沿相吻合,盒體可由透明材料加工成在四周的側面有中空夾層和帶內層底面的形狀,盒體底面向四周延伸而形成的中空夾層的內側,與盒體底面之間的角度是純角,即當飯盒水平位置放置時,中空夾層的內膽側壁是呈一定的坡度與盒體內膽底面相連成。使得用飯盒飲水喝湯成為不必用過大幅度的動作就能完成的輕便的事情,同時洗刷起來也較為方便。盒體中空夾層的外側口徑與盒底邊緣的接扣相吻合,當盒體的外側的邊緣與盒底邊緣上的接扣相吻合時,采用膠粘等密封措施扣好,盒體的四周夾層之間和盒體底面與盒底之間就形成了一個中空形狀,當著進行抽真空工藝后,盒體與盒底組裝形成的整體就成為內外不易傳遞熱的一種盒體了。在盒蓋靠近外緣的一周槽中嵌入的密封圈是可以拆下或放進去的,也可以是直接用橡膠或其它密封材料直接噴涂在槽內底面上的。用上述這種盒蓋扣在盒體上緊密吻合好后,由于盒蓋與盒體之間有一密封圈嚴緊地襯墊著,使飯盒中的盛物空間與外部形成了完全密封隔離狀態(tài)。采用以上方式和結構制造組裝而成的飯盒,就能夠實現(xiàn)防燙、防灑、透明中空方便攜帶使用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該實用新型的平放側視圖。
圖2為
圖1的A-A剖面圖。
在圖中,1為盒蓋,2為盒體,3為盒底,4為密封圈。
其中11為盒蓋1上靠近外緣的周槽,12為盒蓋周槽11內側卡扣,21為盒體2的上沿,22為盒體2上沿21外則與卡扣12對應的卡扣,23為盒體2的內膽容器,24為盒體2的外殼,25為外殼24下端內側(或外側)的卡扣,31為盒底3上端外側(或內側)并與卡扣25對應的卡扣。
圖2中,盒體2由內膽23和外殼24組成,內膽23,外殼24與盒底組成一個雙層結構,內膽23為碗狀,外殼24為筒狀。盒體2與盒底3之間形成的是封閉的中空夾層,如在進行了抽真空工藝之后,這個封閉的夾層空間中就成為近乎真空的狀態(tài),減緩了熱傳遞效應,不采用抽真空也可以,只是保溫(隔熱防燙)效果要差一下。盒體2是采用透明材料或有機透明材料加工而成的,使人們便于直觀地看到飯盒內盛物沖泡或存放情況。內膽23的上端與外殼24的上端相平,連成一體并組成盒體上沿21,其寬度不能大于槽11的寬度,上沿21嵌入槽11中呈吻合狀態(tài),上沿21的外緣有一圈半圓凸卡扣22,與槽11外側面上的半圓凹卡扣12相嚙合,密封圈4貼置在槽11內。
密封圈4可以從周槽11內取下或嵌入,也可以是用橡膠等富有彈性的密封物質直接噴涂在槽11內。內膽23的壁與底面之間的角度是鈍角。
本實用的新型不僅能夠保溫、防燙、并可以直觀地看到飯盒內食物的狀況,而且當扣好盒蓋后,不論呈什么狀態(tài)放置,內盛物中的油湯都不會灑出或滲出,使飯盒更加便于攜帶,而且能方便地用于洗刷。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防燙、防灑飯盒,由盒蓋1,盒體2,盒底3及密封圈4組成,其特征是密封圈4置于盒蓋1的周槽11內,盒體2為雙層結構。即內膽容器23與外殼24間為中空。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飯盒,其特征是在盒蓋1周槽11的內側和盒體2上沿21的外側分別設有對應的卡扣12和22。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飯盒,其特征是所說的密封圈4是嵌入或直接噴涂在周槽11內。
專利摘要一種能夠防燙、防灑、透明中空夾層的做為餐具用的飯盒,它是將用透明材料加工成的盒體與盒底組成為一周與底面均為中空夾層的結構,在盒蓋的一周槽內嵌入密封圈。用這種飯盒盛放飲食扣好盒蓋后就能實現(xiàn)防燙、防灑、透明中空的目的。
文檔編號A45C11/20GK2181204SQ9323264
公開日1994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3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張愛勤 申請人:張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