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運動鞋及其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運動鞋,具體涉及運動鞋及其鞋底。
背景技術:
人在正常走路或運動過程中,腳部會出現(xiàn)一定角度的側翻現(xiàn)象,所謂腳部側翻是指以人體重力線為參考,腳掌面繞其軸線旋轉。腳部側翻可分為內翻和外翻,內翻是腳掌面圍繞其軸線,外側下落、內側上升的過程,外翻則方向相反。研究發(fā)現(xiàn),適度的腳部側翻是腳在運動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一種正常現(xiàn)象,有利于足部動作的連貫性和協(xié)調性,但是,過度的側翻容易導致腳部受傷,尤其是在做側向運動或者曲線運動的時候,足部前掌部位受傷概率驟增,而現(xiàn)有運動鞋大都不具有防止腳部過度側翻的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運動鞋不能夠防止腳部過度側翻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運動鞋鞋底, 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粘合為一體的大底、中底和上底,所述大底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有向上凸出的側邊,所述側邊的頂部不低于所述中底的頂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側邊上開有通孔,所述中底的相應部位設有凸起,所述凸起從所述通孔中穿出且外端面與所述大底的側面平齊。在上述鞋底中,所述中底腳跟部的左、右側面分別設有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形成的左、右墻體,所述左、右墻體包圍所述上底的左、右側面且頂端高于所述上底的頂面,所述中底腳跟部的內側表面鑲嵌有一層防撕裂網(wǎng)布。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大底的底面上設有由多個相互平行設置的減震單元組成的減震區(qū),所述減震單元具有開口向下的第一條形凹槽,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 所述第一條形凹槽內沿其長度方向均布設有多個凸塊,且所述凸塊的底面與鞋底的底面平齊。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凸塊的橫截面為菱形,且較長的對角線與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長度方向垂直。在上述鞋底中,相鄰的兩個所述減震單元之間設有第二條形凹槽,所述第二條形凹槽的橫截面呈開口向下的U形。在上述鞋底中,所述第一條形凹槽與鞋底前后方向的夾角為30 60度。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大底的底面上還設有前、后防滑區(qū),所述減震區(qū)布置在鞋底底面上與前腳掌內側、中足以及后腳跟外側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前防滑區(qū)布置與鞋底底面上與前腳掌外側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后防滑區(qū)布置在與鞋底底面上后腳跟內側相對的區(qū)域。在上述鞋底中,所述前、后防滑區(qū)與所述減震區(qū)之間通過前、后折線形凹槽分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鞋底的運動鞋。
3[0015]本實用新型,在運動鞋鞋底大底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有向上凸出的側邊,使大底前腳掌部外側的寬度、高度和厚度增大,從而增大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以對運動員在側向運動或曲線運動過程中提供更加出色的側向支撐力,防止腳部過度側翻。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一種具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另一種改進方案的后跟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底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上的減震單元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一種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運動鞋鞋底包括依次粘合在一起的大底2、中底3和上底4三個部分,大底2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有向上凸出的側邊1,側邊1的頂端不低于中底3的頂面,側邊1的寬度較大,頂部呈弧形且厚度大于大底2的厚度,側邊1與大底2 —體成型。側邊1增大了大底2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支撐面也相應增大,在側向運動或曲線運動過程中可以為運動員提供更加出色的側向支撐力,防止腳部過度側翻。側邊1上開有通孔5,中底3的相應部位設有凸起6,凸起6從通孔5中穿出且外端面與大底2的側面平齊,從而使中底3與大底2的結合強度進一步提高,也有利于側邊1的定位,防止側邊1向外側傾倒變形。側邊1的硬度大于大底2的橡膠硬度,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提高硬度一是直接改變橡膠材料本身的硬度指標;二是通過組合其他材質,比如嵌裝硬質TPU。側邊1的硬度增大,其側向支撐力更加堅固和穩(wěn)定,在側向運動或曲線運動過程中防止腳部過度側翻。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運動性能,本實用新型在中底3的后跟部位還設置了中底墻體結構,如圖2所示,中底3后腳跟部的左、右側面分別設有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形成的左、右墻體21,左、右墻體21呈圓弧形,且頂面高于上底4的頂面10 20mm,在運動過程中,左、右墻體21能夠提供側向的支撐力和保護力,防止后腳跟向內側或外側過度翻轉,從而達到平衡穩(wěn)定作用。中底3的內側表面鑲嵌有一層防撕裂網(wǎng)布22,防撕裂網(wǎng)布22與中底3 —體發(fā)泡成型,其表面透過網(wǎng)布22的網(wǎng)格呈現(xiàn)均勻分布的突起,網(wǎng)布22的材質為碳纖維、竹炭纖維、滌綸、錦綸、玻璃纖維或金屬纖維,網(wǎng)格形狀為菱形,優(yōu)選為正六邊形。中底3內側表面的防撕裂網(wǎng)布22改善和提高了中底3的抗拉伸撕裂性和耐磨性,同時可以防止中底3內側的過度變形,提高了后腳跟的運動穩(wěn)定性。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創(chuàng)新點在于鞋底底面花紋的設計。其設計靈感來自于歐洲羅馬式風格建筑,該建筑是10 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qū)的一種建筑風格,其典型特征是廣泛采用了古羅馬建筑中的半圓形拱券結構,墻體巨大而厚實且門窗和拱廊采用半圓形拱頂,底部以多排圓柱作為支撐,整體結構具有良好的避震性和穩(wěn)定性。本實用新型模仿羅馬式風格建筑特點,在運動鞋的鞋底底面上設計了一種特殊的花紋結構——Rome花紋,使運動鞋具有止滑、耐磨、屈撓性、穩(wěn)定性以及減震性等功能。[0027]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運動鞋鞋底底面結構示意圖,大底2底面分為減震區(qū)和防滑區(qū),減震區(qū)36布置在大底2底面上與前腳掌內側、中足以及后腳跟外側相對的區(qū)域,防滑區(qū)有兩塊,前防滑區(qū)34布置在與大底底面上與前腳掌外側相對的區(qū)域,后防滑區(qū)38布置在與大底底面上與后腳跟內側相對的區(qū)域,前、后防滑區(qū)34、38與減震區(qū)36之間通過前折線形凹槽35和后折線形凹槽37分隔。通過前、后折線形凹槽35、37將前、后防滑區(qū)34、38 與減震36分隔,大大提高了前防滑區(qū)34的運動屈折性,使前腳掌的伸展動作完成的更加充分,有助于保證腳步動作的連貫性、靈活性、協(xié)調性以及制動性。而且在濕滑路面上行走時, 前、后折線形凹槽35、37可快速排水,防止鞋底與路面之間形成一層水膜而導致滑移摔倒。前、后防滑區(qū)34、38的大底底面上均設有人字形或波浪形防滑花紋,主要是基于在運動時,前腳掌內側與后腳跟外側為主要受力點而設計的。減震區(qū)36由多個相互平行設置的減震單元組成,圖4為減震單元結構示意圖,減震單元具有開口向下的第一條形凹槽43,第一條形凹槽43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最大深度為 2. 0mm,最大寬度為9. 0mm,相鄰減震區(qū)之間的間距為1. 0mm,在第一條形凹槽43內沿其長度方向均布設有多個凸塊41,凸塊41為圓柱形或四棱柱形,優(yōu)選為橫截面為菱形的四棱柱形,且較長的對角線與第一條形凹槽43的長度方向垂直,菱形凸塊41的邊長為4. Omm,相鄰的菱形凸塊41之間的間距為3. 0mm,菱形凸塊41的底面與鞋底的底面平齊或者略低(菱形凸塊41的高度低于第一條形凹槽43的深度)。在減震單元中,橫截面為半圓形的第一條形凹槽41,一方面可以提高該部位的屈撓性,將應力分散到圓弧上,優(yōu)于梯形或三角形凹槽;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負重,且結構本身具有拱形避震作用,可以降低運動過程中地面對鞋與足的沖擊力。菱形凸塊41類似于羅馬式建筑中的圓柱,相當于有四個柱子承受壓力,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支撐性和耐磨性,同時,菱形有四條邊,且在與地面垂直方向上為片狀結構, 受力后易傾倒從而增大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強鞋底的抗滑移作用。相鄰的減震單元之間設有第二條形凹槽42,其橫截面呈開口向下的U形,其作用一方面是提供第一條形凹槽43受力后的變形空間,另一方面是提高鞋底彎曲的靈活性和連貫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條形凹槽43沿腳跟外側向腳掌內側的方向傾斜,且與鞋底前后方向的夾角為30 60度,根據(jù)人足不對稱的生理特征,采取傾斜設計,有利于增強行走中運動鞋與腳的同步性。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鞋底的運動鞋。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應該得知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作出的結構變化,凡是與本實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運動鞋鞋底,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粘合為一體的大底、中底和上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有向上凸出的側邊,所述側邊的頂部不低于所述中底的頂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邊上開有通孔,所述中底的相應部位設有凸起,所述凸起從所述通孔中穿出且外端面與所述大底的側面平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腳跟部的左、右側面分別設有向上延伸的突出部形成的左、右墻體,所述左、右墻體包圍所述上底的左、右側面且頂端高于所述上底的頂面,所述中底腳跟部的內側表面鑲嵌有一層防撕裂網(wǎng)布。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底面上設有由多個相互平行設置的減震單元組成的減震區(qū),所述減震單元具有開口向下的第一條形凹槽,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所述第一條形凹槽內沿其長度方向均布設有多個凸塊,且所述凸塊的底面與鞋底的底面平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塊的橫截面為菱形,且較長的對角線與所述第一條形凹槽的長度方向垂直。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相鄰的兩個所述減震單元之間設有第二條形凹槽,所述第二條形凹槽的橫截面呈開口向下的U形。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條形凹槽與鞋底前后方向的夾角為30 60度。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的底面上還設有前、后防滑區(qū),所述減震區(qū)布置在鞋底底面上與前腳掌內側、中足以及后腳跟外側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前防滑區(qū)布置與鞋底底面上與前腳掌外側相對的區(qū)域,所述后防滑區(qū)布置在與鞋底底面上后腳跟內側相對的區(qū)域。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運動鞋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防滑區(qū)與所述減震區(qū)之間通過前、后折線形凹槽分隔。
10.運動鞋,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9項任一項所述的運動鞋鞋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運動鞋及其鞋底,運動鞋鞋底包括自下而上依次粘合為一體的大底、中底和上底,所述大底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有向上凸出的側邊,所述側邊的頂部不低于所述中底的頂面。本實用新型,在運動鞋鞋底的大底前腳掌部的外側面上設置了向上凸出的側邊,該側邊增大了大底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可以對運動員在側向運動或曲線運動過程中提供更加出色的側向支撐力,防止腳部過度側翻。
文檔編號A43B13/18GK202335420SQ20112052842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吳榮光, 吳榮照, 張升, 熊益清, 陳紅春 申請人:吳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