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插秧機的送秧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插秧機的送秧機構。
本人于1993年6月12日提交了一份專利申請,專利申請?zhí)枮?3234125.X,項目名稱為插秧機,在這份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插秧機的送秧機構,盡管這種分秧機構結構十分簡單,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穩(wěn)定性程度還不高,理秧不夠清楚,致使田間穴與穴之間不夠均勻,有漂秧現(xiàn)象出現(xiàn)。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性能穩(wěn)定、可靠、靈活的插秧機的送秧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包括機架1,傳動軸2,其特征在于在機架1上設有V字形秧苗擺放架3,在傳動軸2上裝有凸輪盤4,在凸輪盤4的正面設有凸槽5,在凸輪盤4的后面設有凹槽6,在機架1上分別鉸接有壓秧桿7和擋秧桿8,在壓秧桿7、擋秧桿8與凸輪盤4之間設有導向桿傳動桿9和導向桿傳動10,其中導向傳動桿9的一端與壓秧桿7的中部固連,另一端則裝有滾子11,滾子與凹槽6配合,另一導向傳動桿10與擋秧桿8的中部固連,另一端也裝有滾子,滾子與凸槽5配合。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保障均勻度高,無漂秧現(xiàn)象。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1,傳動軸2,在機架1上設有V字形秧苗擺放架3,在傳動軸2上裝有凸輪盤4,在凸輪盤4的正面設有凸槽5,在凸輪盤4的后面設有凹槽6,在機架1上分別鉸接有壓秧桿7和擋秧桿8,在壓秧桿7、擋秧桿8與凸輪盤4之間設有導向桿傳動桿9和導向桿傳動10,其中導向傳動桿9的一端與壓秧桿7的中部固連,另一端則裝有滾子11,滾子與凹槽6配合,另一導向傳動桿10與擋秧桿8的中部固連,另一端也裝有滾子,滾子與凸槽5配合。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為首先在V字形秧苗擺放架中橫向擺放好秧苗,操縱插秧機使傳動軸2轉(zhuǎn)動,轉(zhuǎn)動軸2帶動凸輪盤4轉(zhuǎn)動,此時壓秧桿7在凸輪盤4上的凹槽6的作用下,進入秧苗擺放區(qū)將秧苗向下壓送,當傳動軸2繼續(xù)轉(zhuǎn)動時,插秧機的另一機構分秧機構(此機構在原項目中有詳細的說明)從V形槽的底部夾取小束秧苗,此時,擋秧桿8在凸輪盤4的凸槽5的作用下,進入秧苗擺放區(qū)將分秧機構已夾好小束秧苗與其他秧苗隔開,并壓緊,防止分秧機構夾走小束秧苗時,將其他秧苗帶出,保障了均勻性好,不漂秧。
權利要求一種插秧機的送秧機構,包括機架1,傳動軸2,其特征在于在機架1上設有V字形秧苗擺放架3,在傳動軸2上裝有凸輪盤4,在凸輪盤4的正面設有凸槽5,在凸輪盤4的后面設有凹槽6,在機架1上分別鉸接有壓秧桿7和擋秧桿8,在壓秧桿7、擋秧桿8與凸輪盤4之間設有導向桿傳動桿9和導向桿傳動10,其中導向傳動桿9的一端與壓秧桿7的中部固連,另一端則裝有滾子11,滾子與凹槽6配合,另一導向傳動桿10與擋秧桿8的中部固連,另一端也裝有滾子,滾子與凸槽5配合。
專利摘要一種插秧機的送秧機構,包括機架1,傳動軸2,在機架1上設有V字形秧苗擺放架3,在傳動軸2上裝有凸輪盤4,在凸輪盤4的正面設有凸槽5,在凸輪盤4的后面設有凹槽6,在機架1上分別鉸接有壓秧桿7和擋秧桿8,導向傳動桿9的一端與壓秧桿7的中部固連,另一端則裝有滾子11,滾子與凹槽6配合,另一導向傳動桿10與擋秧桿8的中部固連,另一端也裝有滾子,滾子與凸槽5配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保障均勻度高,無漂秧現(xiàn)象。
文檔編號A01C11/02GK2225128SQ9523730
公開日1996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1995年7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7月28日
發(fā)明者曹步賢 申請人:曹步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