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雞舍內的捕鼠器。
背景技術:
:
現有的捕鼠器絕大多數在老鼠進入就關閉,只能捕捉一只老鼠,想再次使用時,只沒能將捕鼠器內的老鼠清理出來才能再次使用,對于鼠災嚴重的區(qū)域,其使用極其不方便。
因此,確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雞舍內的捕鼠器。
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有:一種雞舍內的捕鼠器,包括錐形罩、豎管、橫管、擋管、儲鼠箱、殼體、底板、第一擋門、第二擋門和第一擋塊,所述底板固定于殼體上,若干個第一擋門相隔一定間距地鉸接于殼體內,若干個第一擋塊相隔一定間距地固定于底板上,且每一第一擋塊分別對應置于每一塊第一擋門的左側,第二擋門傾斜鉸接于殼體內,且第二擋門位于第一擋門的左側;豎管固定于底板上,且豎管的內腔與殼體的內腔相貫通,錐形罩設于豎管內,橫管固定連接在豎管的下端,且橫管的內腔與豎管的內腔相貫通,兩擋管分別螺紋連接在橫管的兩端,且兩擋管的底端固定連接在儲鼠箱上,擋管的內腔與儲鼠箱的內腔相貫通。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頂桿,該頂桿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擋門上,并使得第二擋門傾斜置于殼體內。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內設有若干個第一鉸接耳,第一擋門和第二擋門鉸接于第一鉸接耳上。
進一步地,所述擋管包括傾斜部和豎直部,傾斜部與橫管螺紋連接,豎直部通過螺釘與儲鼠箱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儲鼠箱上設有第二蓋體。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一次可以捕捉多個老鼠,捕捉效率高,在老鼠捕滿后,擰開殼體和底板之間的螺釘,拆下底板清理老鼠,裝上底板后即可重復使用,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中第一擋門和第二擋門在殼體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本發(fā)明一種雞舍內的捕鼠器,包括錐形罩12、豎管13、橫管14、擋管16、儲鼠箱17、殼體21、底板22、第一擋門23、第二擋門24和第一擋塊25,底板22固定于殼體21上,若干個第一擋門23相隔一定間距地鉸接于殼體21內,若干個第一擋塊25相隔一定間距地固定于底板22上,且每一第一擋塊25分別對應置于每一塊第一擋門23的左側,第二擋門24傾斜鉸接于殼體21內,且第二擋門24位于第一擋門23的左側。豎管13固定于底板22上,且豎管13的內腔與殼體21的內腔相貫通,錐形罩12設于豎管13內,橫管14固定連接在豎管13的下端,且橫管14的內腔與豎管13的內腔相貫通,兩擋管16分別螺紋連接在橫管14的兩端,且兩擋管16的底端固定連接在儲鼠箱17上,擋管16的內腔與儲鼠箱17的內腔相貫通。
為便于第二擋門24傾斜置于殼體21內,在殼體21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頂桿26,該頂桿26的一端抵接于第二擋門24上,并使得第二擋門24傾斜置于殼體21內。
本發(fā)明中的第一擋塊25使得第一擋門23只能向右轉動,頂桿26使得第二擋門24只能向右轉動。
為便于第一擋門23和第二擋門24的安裝,在殼體21內設有若干個第一鉸接耳28,第一擋門23和第二擋門24鉸接于第一鉸接耳28上。
本發(fā)明中的殼體21和底板22之間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擋管16包括傾斜部161和豎直部162,傾斜部161與橫管14螺紋連接,豎直部162通過螺釘與儲鼠箱17固定連接。在老鼠進入擋管16后,傾斜部161可以便于老鼠進入儲鼠箱17內。
為便于將儲鼠箱17內的老鼠清理出來,在儲鼠箱17上螺紋連接有第二蓋體172。
在使用時,將豎管13、橫管14、擋管16和儲鼠箱17埋入地下,第二擋門24的左右兩側方山誘餌,老鼠進入后,只能單方向運動,老鼠從豎管13進入橫管14內,并最終進入儲鼠箱17內,可以一次容納很多只老鼠,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將捕鼠裝置,集中清理老鼠。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