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雜色蛤Ruditapes vari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雜色蛤Ruditapes?vari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通過親本采集、性腺促熟、催產孵化、幼蟲培育、無附著基采苗、稚貝育成等環(huán)節(jié),在室內培育出大量健康苗種。本發(fā)明結束了傳統(tǒng)上大多數(shù)人將菲律賓蛤仔R.philippinarum誤判為雜色蛤,沒有真正意義上雜色蛤人工育苗的窘境,首次培育出雜色蛤健康苗種,為其生物資源恢復及維持其遺傳多態(tài)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發(fā)明具有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易于推廣等優(yōu)點。
【專利說明】—種雜色給Rud i tapes var i egata的人工繁育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現(xiàn)代海洋農業(yè)中貝類苗種繁育【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雜色蛤Rudi tapes variega ta的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雜色給沿/t/i是給仔屬(沿1990)、綴錦給亞HTapetinae H.&A.Jt/ams)簾給科(Keflerit/ae1815)的一種灘涂貝類,與菲律賓蛤仔沿/α?tapes phiIippinarum是同一個屬下的兩個物種(莊啟謙,2000)。
[0003]雜色蛤rariegaia分布在我國福建平潭以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喜好高溫環(huán)境,野生采捕量非常有限,伴隨著工業(yè)污染、灘涂萎縮等導致該物種資源非常稀缺;而菲律賓蛤仔沿是分布在我國南北沿海,廣溫廣鹽,尤其是在福建、山東、遼寧養(yǎng)殖較多,年產量在200多萬噸,是我國單產最高的海洋經濟貝類。
[0004]在我國,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Iippinarum數(shù)量龐大,為人們所常見,由于菲律賓蛤仔殼面顏色變化多端、色彩斑斕,故很多人通過外表都將菲律賓蛤仔沿
phi Iippinarum認定為“雜色蛤”,這就導致了雜色蛤Rudi tapes vari ega ia本身被誤判為菲律賓蛤仔。而這兩種蛤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雜色蛤沿rariegaia水管從基部游離,游離的水管長度與水管總長度幾乎相等;而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Iippinarum水管僅僅在頂部游離,游離長度不超過水管總長度的20% (張國范&聞喜武,2010)。
[0005]目前為止,已報道的雜色蛤沿/ο? tapes vari ega ta人工繁育方面的論文、專利等均是對菲律賓蛤仔沿/<*tapes phiIippinarumM售,實際上,沒有一個報道取樣親本是雜色蛤Ruditapes rariegaia的。經過查閱了國內外文獻,發(fā)現(xiàn)所有有關于雜色蛤人工繁育的報道,均是將菲律賓蛤仔誤判為雜色蛤進行報道的(毛雪英,2003 ;楊玉香等,2005 ;石斌等,2005,2006 ;闞建東等,2006 ;張林中等,2012)。嚴志洪等(2003)報道的雜色蛤土池采苗研究,實際上是菲律賓蛤仔的土池采苗技術,因為福建莆田是全國最大的菲律賓蛤仔苗種基地,供應全國30%以上的苗種。以上所有對比文件的親本來源均在福建平潭以北,這些地區(qū)根本就沒有雜色蛤分布(潘鶴婷等,2008 ;劉相全等,2011)。
[0006]因此事實上還沒有一種雜色蛤沿rariegaia人工繁育方法的報道。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是為了恢復我國雜色蛤本土稀缺資源,維護其物種的生物多樣性,提出一種雜色蛤的人工繁育方法。
[0008]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雜色蛤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在中國福建平潭以南進行雜色蛤的親本采集,對于性腺沒有發(fā)育成熟的個體進行促熟處理,性腺成熟的個體可直 接使用,促熟處理過程是將雜色蛤放置在室內水泥池中,采用微充氣、人工投喂單胞藻的方式進行促熟,b、將雜色蛤親本沖洗干凈后放置于海水中,采用陰干0.5-3h與流水30-60min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催產,對獲得的成熟配子進行充氣孵化,孵化密度為30-50個/ml,
C、對孵化出的D型幼蟲采用300目篩絹網進行優(yōu)選,之后按照2-3個/ml的密度進行幼蟲培養(yǎng),在幼蟲培養(yǎng)期間所有的苗池均不換水,采用微充氣方式進行培養(yǎng),
d、當幼蟲生長至210-240Mm,出鰓原基時,控制其幼蟲密度在0.5-1個/ml的范圍內進行無附著基采苗,然后繼續(xù)培養(yǎng)幼蟲3-9d,
e、當90%以上的幼蟲附著在養(yǎng)殖池底時,進行室內稚貝中間育成,在稚貝中間育成過程中微充氣、不換水,以蝦池水作為生物餌料,經過30-45d的培育,獲得2-5_的雜色蛤稚貝苗種。
[0009]本發(fā)明同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所公開的雜色蛤人工繁育方法,結束了傳統(tǒng)上大多數(shù)人將菲律賓蛤仔Ruditapes phiIippinarum誤判為雜色蛤,沒有真正意義上雜色蛤人工育苗的窘境,運用一系列科學、簡單易行的操作步驟首次培育出雜色蛤健康苗種,為其生物資源恢復及維持其遺傳多態(tài)性奠定了堅實基礎。本發(fā)明具有操作簡單、實用性強、易于推廣等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雜色蛤苗種人工繁育流程示意圖;
A:雜色蛤(水管基部游離);B:菲律賓蛤仔(水管頂端游離);C:中期面盤幼蟲;D:后期面盤幼蟲;E:剛剛完成變態(tài)的稚貝;F:雙水管稚貝。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將結合附圖1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0012]于2013年7月12日,在湛江硇洲島采集到雜色蛤樣品,為了確保物種單一性。將其放置于恒興南方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場的水泥池中,靜置片刻,當其水管伸出以后,抓出所有水管從基部開始游離的個體,剔除沒有伸出水管及其水管從頂部開始游離的菲律賓蛤仔,保留下來的即為雜色蛤樣品。。
[0013]篩選出殼長在3.0-3.6cm純雜色蛤個體2000個作為親本。將其放置于室內水泥池中,采用微充氣、人工投喂單胞藻的方式進行促熟。由于該時節(jié)正處于雜色蛤繁殖季節(jié),所以雜色蛤本身性腺就很好,但是還沒有成熟好,經過8d的飼養(yǎng)后,雜色蛤性腺成熟。
[0014]于7月20日,隨機取500個親本沖洗干凈,用刷子清除表面污物之后,放置于海水中,采用陰干1.5h與流水45min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催產,獲得了約2.1億自然排放的成熟卵子。從產卵開始,大約經過40min產卵結束,將親貝移走。充氣孵化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在30-50個/ml。
[0015]對孵化出的D形幼蟲利用虹吸方法,采用300目篩絹網進行濃縮,一共選育出幼蟲
1.8億幼蟲,分布在6個12m3的水泥池中,培育密度為2.5個/ml。培育期間,所有苗池均不換水,采用微充氣方式進行培養(yǎng);餌料以云尾藻和酵母為主,投喂標準是多次少投,保持水質清新。在此期間,水溫在27.8-29.6°C,鹽度在25-28ppt。[0016]經過12-15d的培養(yǎng),當幼蟲生長至210_240Mm時,出現(xiàn)鰓原基時,以池底作為附著基,控制其密度0.6-0.8個/ml,進行無附著基采苗。按照幼蟲培育方式繼續(xù)培養(yǎng)7d,90%以上幼蟲全部附著完畢,在原池中進行稚貝中間育成。
[0017]幼蟲附著以后,進行室內稚貝中間育成。在此期間,微充氣、不換水;以蝦池水作為生物餌料,投喂標準保持水色微微泛綠,使其稚貝一直處于攝食狀態(tài),不斷生長。經過40d培育,獲得1500萬殼長在2`-5mm的健康雜色蛤稚貝苗種。
【權利要求】
1.一種雜色蛤rariegate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a.在中國福建平潭以南進行雜色蛤的親本采集,對于性腺沒有發(fā)育成熟的個體進行促熟處理,性腺成熟的個體可直接使用,促熟處理過程是將雜色蛤放置在室內水泥池中,采用微充氣、人工投喂單胞藻的方式進行促熟, b.將雜色蛤親本沖洗干凈后放置于海水中,采用陰干0.5-3h與流水30-60min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催產,對獲得的成熟配子進行充氣孵化,孵化密度為30-50個/ml, c.對孵化出的D型幼蟲采用300目篩絹網進行優(yōu)選,之后按照2-3個/ml的密度進行幼蟲培養(yǎng),在幼蟲培養(yǎng)期間所有的苗池均不換水,采用微充氣方式進行培養(yǎng), d.當幼蟲生長至210-240Mm,出鰓原基時,控制其幼蟲密度在0.5-1個/ml的范圍內進行無附著基采苗,然后繼續(xù)培養(yǎng)幼蟲3-9d, e.當90%以上的幼蟲附著在養(yǎng)殖池底時,進行室內稚貝中間育成,在稚貝中間育成過程中微充氣、不換水,以蝦池水作為生物餌料,經過30-45d的培育,獲得2-5_的雜色蛤稚貝苗種。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766258SQ201410036946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26日
【發(fā)明者】閆喜武, 張躍環(huán), 楊鳳, 張國范 申請人: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