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輪作是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jié)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合理的輪作能夠改進土壤,提高地力,減輕病蟲和雜草的危害,保證作物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水稻作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其根據對光照反應的不同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中稻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間,其一般在早秋季節(jié)成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種植較為普遍?,F有的水稻在成熟收割后,稻田一般被閑置,或者將稻田翻耕后種植小麥、油菜。水稻-油菜輪作、水稻-小麥輪作或水稻與其它作物輪作存在幾個缺點1.茬口連接不緊,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光溫資源;2.不能充分發(fā)揮現有土地資源的最大經濟效益;3.不能有效挖掘作物輪作或套作的互補優(yōu)勢。
發(fā)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該方法能夠充分有效利用光溫資源,挖掘農作物之間的互補優(yōu)勢,使農業(yè)種植效益最大化。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Cl)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
4日飛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I日 9月7日收獲;
(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fā)苗,在灌水發(fā)苗的第3天施發(fā)苗肥,發(fā)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I日 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
(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蠶豆行距60cm,蠶豆播種在稻茬中,在每窩稻茬中播種一粒蠶豆,蠶豆選用中抗赤斑病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播種時間為同年11月7日 11月13日播種;
(4)馬鈴薯播種在蠶豆播種后的空行上進行播種,馬鈴薯行距60cm,馬鈴薯播種在稻茬行上,每隔一窩稻茬播一顆種薯,馬鈴薯選用“渝馬鈴薯I號”脫毒種薯,在同年的12月11日 12月17日播種,播種后采用稻草覆蓋,稻草覆蓋厚度為IOcm ;
(5)收獲蠶豆鮮莢和馬鈴薯均在第二年的4月27日 5月3日收獲。相比現有技術,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結合重慶市的生態(tài)氣候條件,將有限土地資源的作物經濟效益與作物溫光利用最大化有機結合;強化糧食作物的種植,并將糧食作物的生產與經濟作物、菜籃子工程有機結合;巧妙的利用水稻、蠶豆、馬鈴薯的生育期、生長勢、水肥利用等互補優(yōu)勢,合理安排輪作、套作,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光溫資源,利用作物之間的互補優(yōu)勢,使農業(yè)種植效益得到了最大化,該技術方法簡單易懂、省工省力。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Cl)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4日飛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I日 9月7日收獲。(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fā)苗,在灌水發(fā)苗的第3天施發(fā)苗肥,發(fā)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I日 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蠶豆播種在稻茬中,在每窩稻茬中播種一粒蠶豆(蠶豆的行距為60cm,窩距為15cm,相鄰的兩行蠶豆中間空一行稻茬),蠶豆選用中抗赤斑病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播種時間為同年11月7日 11月13日播種,即稻田排水的一周后。(4)馬鈴薯播種 在蠶豆播種后的空行上進行播種,馬鈴薯播種在稻茬行上,每隔一窩稻茬播一顆種薯(馬鈴薯的行距為60cm,窩距為30cm,相鄰的兩行馬鈴薯中間空一行稻茬),馬鈴薯選用“渝馬鈴薯I號”脫毒種薯,在同年的12月11日 12月17日播種,播種后米用稻草覆蓋,稻草覆蓋厚度為10cm。(5)收獲蠶豆鮮莢和馬鈴薯均在第二年的4月27日 5月3日收獲。下面列舉各種水旱輪作試驗的一些具體數據,加以闡述。由下表可知,在采用本發(fā)明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全年復種指數達到300%,產值每公頃46594. 9元,純收入每公頃36097. 9元。重慶地區(qū)各種水旱輪作種植模式效益比較分析
權利要求
1.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4日飛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I日 9月7日收獲; (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fā)苗,在灌水發(fā)苗的第3天施發(fā)苗肥,發(fā)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1日 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 (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蠶豆行距60cm,蠶豆播種在稻茬中,在每窩稻茬中播種一粒蠶豆,蠶豆選用中抗赤斑病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播種時間為同年11月7日 11月13日播種; (4)馬鈴薯播種在蠶豆播種后的空行上進行播種,馬鈴薯行距60cm,馬鈴薯播種在稻茬行上,每隔一窩稻茬播一顆種薯,馬鈴薯選用“渝馬鈴薯I號”脫毒種薯,在同年的12月11日 12月17日播種,播種后采用稻草覆蓋,稻草覆蓋厚度為10cm ; (5)收獲蠶豆鮮莢和馬鈴薯均在第二年的4月27日 5月3日收獲。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fā)苗,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4)馬鈴薯播種在蠶豆播種后的空行上進行播種,播種后采用稻草覆蓋;(5)收獲蠶豆鮮莢和馬鈴薯均在第二年的4月27日~5月3日收獲;本發(fā)明結合重慶市的生態(tài)氣候條件,將有限土地資源的作物經濟效益與作物溫光利用最大化有機結合;巧妙的利用水稻、蠶豆、馬鈴薯的生育期、生長勢、水肥利用等互補優(yōu)勢,合理安排輪作、套作,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光溫資源,利用作物之間的互補優(yōu)勢,使農業(yè)種植效益得到了最大化,該技術方法簡單易懂、省工省力。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3039222SQ20121036035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5日
發(fā)明者杜成章, 張繼君, 張現偉, 宗緒曉, 陳紅, 王萍, 李艷花, 楊濤 申請人:重慶市農業(yè)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