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92255閱讀:2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所屬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在于簡化現(xiàn)有立式割臺稻麥切割、聚集、輸送機構。技術背景[0002]在現(xiàn)有公知的稻麥立式割臺的切割、輸送技術中,扶禾器由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扶禾鏈條裝置組成,工作時扶禾鏈帶動扶禾爪作上下往復運動,起到扶住稻麥秸稈完成切割的單一作用。切割后稻麥秸稈需要一組橡膠撥齒、一組尼龍齒盤的裝置進行聚集,再由一組專用夾持鏈條夾持,把稻麥提升到脫粒筒所需高度。為實現(xiàn)水平夾持脫粒,還需要另一組變向夾持鏈條把仍然處于直立狀態(tài)的稻麥、沿水平方向進行變向輸送鋪放,在到達脫粒滾筒前,由脫粒夾持鏈夾持住稻麥秸稈,將穗頭送進脫粒滾筒進行脫粒。割臺的工作過程需要一套復雜的機構,才能完成扶禾、切割、稻麥聚集、稻麥提升、變向鋪放作業(yè)。發(fā)明內(nèi)容[0003]為了解決現(xiàn)有立式割臺在稻麥切割、聚集、輸送提升、變向鋪放作業(yè)中,機構復雜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0004]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機架上固定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上扶禾鏈條裝置,在割刀之后、在這對上扶禾鏈條裝置下方平行固定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下扶禾鏈條裝置,上、下扶禾裝置中間分別安裝了中間分禾器、變向導桿。這樣,本實用新型主體是上扶禾鏈條裝置、下扶禾鏈條裝置、中間分禾器、變向導桿在機架上固定組成的立式割臺。為保證稻麥在輸送中實現(xiàn)變向,上扶禾裝置、下扶禾裝置各自左右相對的扶禾爪端部超過割臺中心線,相互重合。目的是為實現(xiàn)稻麥在輸送中,左右扶禾爪交替作用、推趕稻麥變向。在上、下扶禾裝置中間分別安裝了前后端為尖狀的中間分禾器和秸稈變向導桿,上、下扶禾裝置的上、下分禾器前后端為閉合的尖狀體。目的是讓中間分禾器和秸稈變向導桿組合、形成稻麥向上輸送獲得可用的輸送通道和變向通道。為了實現(xiàn)同步工作,上下扶禾裝置的上下主動扶禾鏈盤與上下主動鏈盤軸緊固連接。工作時,上扶禾鏈條裝置有兩個作用,作用一, 扶禾爪扶住稻麥秸稈進行切割,作用二,夾持、聚集已割稻麥秸稈上部位置,利用左右扶禾爪端部的相互重合位置,在變向通道中左右扶禾爪交替作用、推趕稻麥秸稈上部至一側。下扶禾鏈條裝置也有兩個作用,作用一,扶禾爪聚集在割刀面上散開的稻麥秸稈,作用二,夾持已割稻麥秸稈根部,利用左右扶禾爪端部的相互重合位置,在變向通道中左右扶禾爪交替作用,推趕稻麥秸稈根部至另一側。這樣稻麥在向上輸送時向一側傾斜,在到達脫粒夾持鏈時實現(xiàn)變向鋪放,有利于脫粒夾持鏈夾住稻麥秸稈,將穗頭送入脫粒機滾筒進行脫粒作業(yè)。[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扶禾鏈條裝置和下扶禾鏈條裝置作為割臺主體,在中間分禾器和秸稈變向導桿的配合下,形成向上的輸送、變向通道,采用端部重合的扶禾爪交替推趕稻麥,稻麥在輸送中實現(xiàn)變向,利于脫粒夾持。采用一種上下扶禾鏈裝置,即可完成稻麥扶禾、切割、聚集、提升、變向輸送作業(yè),代替現(xiàn)有割臺稻麥切割、聚集、輸送、變向多次夾持的復雜裝置,使割臺實現(xiàn)機構簡化、重量減輕、成本降低之目的。


[0006]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0007]圖1是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正面示意圖。[0008]圖2是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側面示意圖。[0009]圖3是上扶禾鏈條裝置運行示意圖[0010]圖4是下扶禾鏈條裝置運行示意圖[0011]圖中1.上分禾器,2.下分禾器,3.上扶禾爪,4.上主動鏈盤,5.下主動鏈盤,6.下扶禾爪,7.扶禾爪導軌,8.下扶禾鏈條,9.上扶禾鏈條,10.下從動鏈盤,11.上從動鏈盤, 12.外分禾器,13.上秸稈變向導桿,14.下秸稈變向導桿,15.收割機夾持鏈輪,16.割刀條, 17.外分禾器支撐,18.上下主動鏈盤軸,19.軸承套,20.機架,21.已割稻麥,22.割刀傳動軸,23.脫粒夾持鏈輪壓條,24.脫粒夾持鏈,25.割臺動力輸入主動鏈輪,26.割臺動力輸入從動鏈輪,27.割臺動力輸入軸,28.脫粒夾持鏈與收割機接口,29.割臺動力輸入與收割機的接口,30.割臺機架與收割機的接口,31.割刀傳動軸與收割機的接口,32.上下分禾器固定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結合附圖1、附圖2示意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說明。[0013]上分禾器(1),下分禾器O)、上主動鏈盤G)、下主動鏈盤(5)、扶禾爪軌(7)、下扶禾鏈條(8)、下從動鏈盤(10)、上從動鏈盤(11)、外分禾器(12)、上秸稈變向導桿(13)、 下秸稈變向導桿(14)、割刀條(16)、軸承套(19)分別固定在割臺機架00)上。上主動鏈盤G)、下主動鏈盤( 與上下主動鏈盤軸(18)緊固配合作同步運轉,下主動鏈盤( 與上主動鏈盤(4)通過下扶禾鏈條(8)、上扶禾鏈條(9)帶動下從動鏈盤(10)上從動鏈盤(11) 使上扶禾爪(3)、下扶禾爪(6)作上下往復運動,上扶禾爪(3)、下扶禾爪(6)進入扶禾爪導軌(7)時,在扶禾爪導軌(7)的約束下直立向上運動,左右扶禾爪端部過割臺中心線,相互重合,扶禾爪對稻麥秸稈有推力作用。上扶禾爪(3)、下扶禾爪(6)運行在扶禾爪導軌(7) 之外時失去約束,向后自由傾倒,失去對稻麥秸稈的推力作用。上分禾器(1)、下分禾器(2) 固定在上下分禾器固定架(3 上,上秸稈變向導桿(13)、下秸稈變向導桿(14)固定在機架00)上,上分禾器(1)、下分禾器O)、上秸稈變向導桿(13)、下秸稈變向導桿(14)組成分禾導向通路和輸送變向通路,使已割稻麥在上下扶禾爪的推力下在通路中得到高度提升輸送,利用上下扶禾爪端部的相互重合位置,各自左右扶禾爪交替工作,分別聚集、 夾持稻麥秸稈的上部和根部,已割稻麥在輸送中向一邊傾斜鋪放,使已割稻麥切割、聚集、向上輸送和變向輸送一次完成。圖2中脫粒夾持鏈與收割機接口( )、割臺動力輸入與收割機的接口(四)、割臺機架割機的接口(30)割刀傳動軸接口(31)分別與收割機相連。脫粒夾持鏈(M)、割刀傳動軸(22)、割臺動力輸入主動鏈輪軸07)的動力分別來自收割機發(fā)動機。[0014]結合附圖3附圖4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上下扶禾裝置分解運行的實施例[0015] 圖3中,收割機向前運行,在割臺左右外分禾器(12)范圍內(nèi)的未割稻麥在上扶禾爪(3)的推趕下經(jīng)上分禾器(1)分成左右兩路向割刀條(16)運動。秸稈在經(jīng)過割刀時被割斷失去地面的約束,上扶禾爪(3)繼續(xù)推動已割稻麥秸稈至上秸稈變向導桿(13)位置, 右側已割稻麥秸桿被推入上分禾器( 與上秸稈變向導桿(1 之間的圓弧通路。右邊上扶禾爪C3)將已割稻麥秸稈推趕過中心線后被左邊上扶禾爪C3)接替,左上扶禾爪(3)將左右兩路已割稻麥秸稈合并。這樣在左側,上扶禾爪(3)合并了靠近稻麥穗頭的秸稈繼續(xù)向上輸送。圖4中,下扶禾爪(6)將割刀條(16)上面的已割稻麥秸稈的下部聚集后,由下分禾器進行分禾,稻麥秸稈下部推趕到下分禾器( 兩側通路分兩路向上輸送,左路已割稻麥秸稈被推趕至下秸稈變向導桿(14)與下分禾器( 之間的圓弧通路中,由于扶禾爪端部超過中心線,相互重合,已割稻麥秸稈運行通過中心線后被右下扶禾爪(6)接替,右下扶禾爪(6)將左右兩路已割稻麥秸稈合并。這樣在右側,下扶禾爪(6)合并稻麥根部的秸稈,繼續(xù)向上輸送。實際運行中,由于上主動鏈盤G)、 下主動鏈盤(5)是作同步運動,稻麥的輸送、變向也是上下同步的。當已割稻麥輸送到上秸稈變向導桿(13)、下秸稈變向導桿(14)末端時,上、下扶禾爪也運行到扶禾爪導軌出口倒下。已割稻麥傾斜鋪放,脫粒夾持鏈夾持稻麥秸稈輸送至收割機脫粒滾筒進行脫粒作業(yè)。
權利要求1.一種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在機架上固定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上扶禾鏈條裝置,在割刀之后,在這對上扶禾鏈條裝置下方平行固定一對旋轉方向相反的下扶禾鏈條裝置,上下扶禾裝置中間分別安裝了中間分禾器、變向導桿,其特征是上扶禾鏈條裝置、下扶禾鏈條裝置、中間分禾器、變向導桿在機架上固定組成的立式割臺。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稻麥收割機立式割臺,其特征是上扶禾鏈條裝置、下扶禾鏈條裝置各自的左右扶禾爪端部超過割臺中心線,相互重合。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稻麥收割機立式割臺,其特征是上下扶禾裝置的上下主動扶禾鏈盤與上下主動鏈盤軸緊固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稻麥收割機立式割臺,其特征是上、下扶禾裝置的上、下分禾器前后端為閉合的尖狀體。
專利摘要一種稻麥切割與輸送一步完成的收割機立式割臺,由上扶禾鏈條裝置和下扶禾鏈條裝置作為割臺主體,上、下扶禾裝置各自左右相對的扶禾爪端部均超過割臺中心線,端部相互重合。中間分禾器和秸稈變向導桿的配合下,形成向上的輸送通道和變向通道。在扶禾爪的推趕作用下,已割稻麥在通道中實現(xiàn)提升和變向。采用一種扶禾鏈條裝置,完成扶禾、切割、割后稻麥提升、轉向輸送作業(yè)。代替現(xiàn)有割臺進行稻麥輸送需多次夾持的復雜裝置。使立式割臺實現(xiàn)機構簡化、重量減輕、成本降低之目的。
文檔編號A01D57/26GK202232197SQ20112024338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4日
發(fā)明者何永慶 申請人:何永慶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