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插秧機,特別涉及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農用插秧機械中多采用自走式插秧裝置,在插秧過程中秧箱位置固定,取秧器往復移動取秧,由于秧苗粘連在一起很容易被取秧器帶下造成“散把”和“竄苗”現象,影響插秧的質量和效率。發(fā)明的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克服已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包括機架,機架一側設有秧箱支架,在秧箱支架上設有背板和秧箱,機架另一側設有輸入軸,它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曲軸轉動,曲軸的軸頸連接于機架上,
其特征在于包括
a、一個設置在秧箱支架一側的曲柄連桿機構,它由連接于軸頸上的主動曲柄、與主動曲柄鉸接的連桿、與連桿鉸接的從動曲柄組成;
b、一個翻板,它設置在背板和秧箱之間,翻板下端設有90°的折彎板,折彎板上設有一組開口槽,在秧箱支架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軸套,翻板兩端分別設有一軸銷與軸套配合, 一端的軸銷與曲柄一端固定連接。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克服了秧苗“散把”和“竄苗”現象,使得插秧質量及效率答復提
尚ο為了更加詳細的描述本發(fā)明,以下附圖提供一個最佳實施例。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H向視圖; 圖3是圖2的D—D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ι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插秧機主要包括機架12,機架12左端設有秧箱支架1,在秧箱支架1上設有背板2和秧箱4。機架12右端設有輸入軸 5,它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曲軸11轉動,曲軸11的軸頸10通過軸承連接于機架12上。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秧苗翻板整理裝置,包括一個曲柄連桿機構,它由連接于軸頸10上的主動曲柄9、與主動曲柄9鉸接的連桿8、與連桿8鉸接的從動曲柄7組成;
還包括一個翻板3,如圖1、圖2、圖3所示,它設置在背板2和秧箱4之間,翻板3下端設有90°的折彎板3a,折彎板3a上設有一組開口槽北,在秧箱支架1的兩端分別焊接固定一個軸套6,翻板3兩端分別設有一軸銷6a與軸套6配合,右端的軸銷6a與曲柄7 —端固定連接。翻板3的兩端分別與軸套6連接,并且將翻板3固定在背板2和秧箱4之間。軸
3套6的結構如圖3所示軸銷6a與軸套6間隙配合,軸套6與秧箱支架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連接,軸銷6a的一端與翻板3焊接固定,軸銷6a的另一端與從動曲柄7固定連接。如圖1、圖2所示,翻板3下端設有90 °的折彎板3a,折彎板3a上設有一組六個開口槽北。由于秧箱4是傾斜的,工作時其上的秧苗13便會向下竄動,翻板3及其折彎板3a 便是起到將秧苗碼齊的作用。具體工作過程當軸頸10轉動時,通過主動曲柄9、連桿8,帶動從動曲柄7繞旋轉軸套6作一定角度的擺動,由于從動曲柄7與軸銷6a固定連接,最終帶動帶動翻板3及其折彎板3a作往復開合運動,在插秧過程中將滑下的秧苗13打齊。
權利要求
1.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包括機架(12),機架(12) —側設有秧箱支架(1 ),在秧箱支架(1)上設有背板(2)和秧箱(4),機架(12)另一側設有輸入軸(5),它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曲軸(11)轉動,曲軸的軸頸(10)連接于機架(1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a、一個設置在秧箱支架(1)一側的曲柄連桿機構,它由連接于軸頸(10)上的主動曲柄 (9)、與主動曲柄(9)鉸接的連桿(8)、與連桿(8)鉸接的從動曲柄(7)組成;b、一個翻板(3),它設置在背板(2)和秧箱(4)之間,翻板(3)下端設有90°的折彎板 (3a),折彎板(3a)上設有一組開口槽(3b),在秧箱支架(1)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軸套(6), 翻板(3)兩端分別設有一軸銷(6a)與軸套(6)配合,一端的軸銷(6a)與曲柄(7) —端固定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插秧機秧苗翻板整理裝置,包括a、一個設置在秧箱支架(1)一側的曲柄連桿機構,它由連接于軸頸(10)上的主動曲柄(9)、與主動曲柄(9)鉸接的連桿(8)、與連桿(8)鉸接的從動曲柄(7)組成;b、一個翻板(3),它設置在背板(2)和秧箱(4)之間,翻板(3)下端設有90°的折彎板(3a),折彎板(3a)上設有一組開口槽(3b),在秧箱支架(1)的兩端分別固定一個軸套(6),翻板(3)兩端分別設有一軸銷(6a)與軸套(6)配合,一端的軸銷(6a)與曲柄(7)一端固定連接。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克服了秧苗“散把”和“竄苗”現象,使得插秧質量及效率大幅提高。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265735SQ20111026112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6日
發(fā)明者陳邦善 申請人:陳邦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