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石參幼苗的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培育石參幼苗的方法。
背景技術:
石參亦稱長穗貓尾射,為豆科貍尾豆或貍尾草屬直立亞灌木狀草本植 物,別名貓尾射、狐貍尾、貓尾、兔狗尾、布狗尾、狗尾射、統(tǒng)天草、虎 尾輪、通天草、防蟲草等,生長于山坡、荒地、灌木林邊或雜草中,分布 于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全草均含黃酮甙,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 理氣和中的功效,對防治咳嗽、肺痛、咯血、尿血、脫肛、子宮下垂、腫 毒、胃炎、疳積、氣郁胸悶及提高食欲和增強身體機能等均有顯著效果。 有"北有人參,南有石參"之說,其口感微甘,氣味芳香,是我國嶺南一 帶和港、澳、臺地區(qū)常用的保健湯料。由于石參生育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局限, 野生石參種子細小堅硬且有蠟質(zhì)保護層,存在自然萌發(fā)率極低的問題,此 外,石參幼苗根系細小脆弱,造成抗逆力低。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人工培育石參幼苗,石參成苗率達98%以上 的石參幼苗的培育方法。
本發(fā)明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xiàn)(1)石參種子表面消毒后,在30~50 'C水中浸泡5~12小時;(2)取出浸泡后的石參種子在溫度25 35'C、光 照強度1000 ~ 7500Lux下光照8 ~ 36小時;(3 )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于 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20 - 35'C、濕度50~95%、育苗基質(zhì)保 持濕潤下,培育50~65天,石參幼苗長出5片葉以上即可移栽或定植。所 述的育苗基質(zhì)是由土壤、河沙和鋸木屑構成,土壤河沙鋸木屑按體積
比為1~ 2 : i : i 。
本發(fā)明可用于人工種植,有利于促進石參的開發(fā)利用。本發(fā)明培育的
石參幼苗具有以下優(yōu)點(l)節(jié)約種子。每個育苗器僅需播種1-2粒催芽 萌發(fā)的石參種子,用種量少。(2)可98%以上成苗。由于石參種子經(jīng)浸種催 芽后,播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石參種子萌發(fā)成苗過程不受氣候環(huán) 境和生物因子破壞,育苗基質(zhì)中的石參種子可以98%以上成苗,避免常規(guī)大田播種的死苗、缺苗現(xiàn)象。(3)適于培育大齡壯苗。用常規(guī)方法育苗達到一 定生理苗齡后,定植時間愈向后推遲,操作時傷根愈多,則緩苗時間就愈 長,成活率有所降低,而用育苗器育苗的晚栽幾天對緩苗時間和成活率影 響不大,有利于培育大齡壯苗和緩解農(nóng)時緊迫、勞力緊張的矛盾。(4)育苗 器育苗不需分苗,定植時不傷根,所以緩苗快或根本不緩苗,有利于石參 定植后的生長發(fā)育。(5)不易形成高腳苗等弱苗。由于育苗器能自由活動, 可將壯、弱苗分置,分級管理,抑大促小,保證苗齊苗壯,培育生長一致
的壯苗。(6)經(jīng)濟效益高。因育苗基質(zhì)材料易得,成本低廉,且節(jié)約用 種量,種子98%以上成苗,苗齊苗壯,幼苗移栽定植易成活、生長快,故較
常規(guī)大田播種方法能顯著提高經(jīng)濟效益。
圖1為不同育苗基質(zhì)對石參幼苗葉片數(shù)量的影響。
圖2為不同育苗基質(zhì)對石參幼苗根系體積的影響。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但其不代表為本發(fā)明的 唯一實施方式。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的選取與準備
1.1.1育苗基質(zhì)的釆集和處理土壤和河沙分別釆自菜園地和河 中,釆集后放在陽光下自然晾干,用直徑1毫米的篩過篩,去除粗粒和其 它雜質(zhì)。鋸木屑來自木材廠。
1.1.2育苗基質(zhì)的制備將菜園土、河沙、鋸木屑按比例混合均勻, 配成育苗基質(zhì),見表l。配制育苗基質(zhì)時,噴施700倍多菌靈藥液進行消毒 處理,然后將各種基質(zhì)裝入育苗器中適當壓實,再用噴壺噴淋清水使育苗 基質(zhì)濕潤以備播種。
表l石參育苗基質(zhì)的種類及其構成
育苗基質(zhì)種類及其代號 育苗基質(zhì)的構成及其配比
A土壤河沙鋸木屑=1二 11
B土壤河沙鋸木屑=2二 11
C土壤河沙鋸木屑=1二 21
*育苗基質(zhì)各組分的比例為體積比
1. 1. 3種子處理與播種石參種子購自農(nóng)貿(mào)市場,石參種子先用適量的質(zhì)量濃度IO訓A浸泡30分鐘,清水沖洗2 3遍后,在溫度為30 5(TC的 水中浸種5 ~ 12小時,然后置于底部鋪有2層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于溫度25 ~ 35°C、光強強度1000 ~ 7500Lux、光照時間為8 ~ 36小時的人工氣候箱或類 似條件的自然環(huán)境中催芽培養(yǎng),催芽全程注意加入適量蒸餾水保濕、保證 種子吸水充分。石參種子催芽后,將胚根突破種皮的萌發(fā)石參種子小心播 于育苗器的中央部分,為了保險起見,每個育苗器可播兩粒萌發(fā)的種子。 1.2培養(yǎng)與測定方法
1.2.1石參幼苗的培養(yǎng)播種后將育苗器置于溫度20~35°C、濕度 50~95%的能避風雨的適宜自然場所培養(yǎng)。當各育苗器的種子出苗整齊后, 每個育苗器可除去一株幼苗,各育苗器留下一株大小盡可能一致或相近的 幼苗繼續(xù)培育。育苗期間根據(jù)育苗器育苗基質(zhì)的濕潤程度和幼苗缺水與否, 適時補充水分。澆水時, 一般為早上或者下午。澆水量一致,保持土壤濕 潤。
1.2.2幼苗的取樣和處理播種后第50天,將各育苗器用水浸透使 營養(yǎng)基質(zhì)松散,小心取出不同育苗基質(zhì)中生長的幼苗,用水沖洗干凈附著 在各幼苗根系表面的基質(zhì)。每一株苗為一個樣本。
1.2.3石參幼苗葉片數(shù)量的統(tǒng)計葉片數(shù)量的計數(shù)以完全展開的真 葉為準,石參幼苗莖尖端未展開的芽葉視為莖尖。每個樣本4個重復。
1.2.4石參幼苗根系體積的測定把待測的植株根系用吸水紙吸干 水分,自制一個簡易的儀器裝置用橡皮管連接作為體積計的長足漏斗和 移液管,然后將其固定在鐵架臺上,使移液管成一端傾斜,加水入體積計, 記下刻度讀數(shù)為X,將待測的根系浸入體積計中,記下讀數(shù)Y, Y減去X所 得的數(shù)據(jù)即為根系體積數(shù)。每一樣本4個重復。
1.2.5石參幼苗莖高、最長根長和株高的測定用直尺測定各樣本的 莖高及其最長根的長度,每一個樣本的莖高與其對應的最長根長之和即為 其株高。每個樣本4次重復。
1.2.6石參幼苗各部分鮮重、干重及含水量的測定用吸水紙吸干植 株上的水份,每株石參幼苗按葉片、莖尖、莖和根系四部分即地下部分取 樣,分別稱取各部分鮮重,其中葉片、莖尖、莖合稱為地上部分;然后將 樣品在105。C的恒溫烘箱內(nèi)殺青30分鐘,再降溫至75'C烘干至恒重,測其 對應的各部分干重。各部分鮮重與其對應的干重之差即為該部分的含水量。每個樣本均重復4次。
1.2.7 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進行計算和圖表繪制,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viewer Document (11. 5)中的 一般線性模型T檢驗(LSD)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在石參種子播種后第50天統(tǒng)計其幼苗的葉片數(shù),雖然石參幼苗 在不同育苗基質(zhì)中生長出的葉片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但以在育苗基質(zhì)B中的 葉片數(shù)最多,見圖l,圖中具不同小寫字母的處理間存在0.05水平上的顯 著差異。
2.2生長在育苗基質(zhì)B中的石參幼苗,具有最大的根系體積,分別比 在育苗基質(zhì)A和C中的顯著高88. 5%和96. 0%,而育苗基質(zhì)A和C中的石參 幼苗根系體積間差異不顯著,見圖2,圖中具不同小寫字母的處理間存在 0. 05水平上的顯著差異。
2.3由表2可知石參幼苗在育苗基質(zhì)B中具有最高的莖高、株高和 最長根長,其中株高和最長根長B處理均顯著比A和C處理的大,A和C 處理的株高和最長根長間也差異顯著。具體而言,B處理的株高和最長根 長分別超過A處理22. 4亳米和19. 2亳米、分別超過C處理40. 2亳米和33. 7 亳米,A處理的株高和最長根長則分別比C處理的長17.8毫米和14.5亳 米。
表2不同育苗基質(zhì)對石參幼苗莖高、最長根長和株高的影響(單位:mm/株)
育苗基質(zhì)莖高最長根長株高
A41. 5 ± 3. Oab182, 3 ±7. 6b223. 8 ±5.9b
B44. 7 ±1. 9a201. 5±5. 4a246. 2 ±5.2a
C38. 2 ±1. 5b167. 8 ±7. 0c206. 0 ± 5.6c
*表中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方式表示,每列數(shù)字后面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存在0.05水平上的顯 著差異。
2.4在相同的生長期間,石參幼苗在育苗基質(zhì)B中各部分和全株的鮮 重均顯著高于育苗基質(zhì)A與育苗基質(zhì)C的處理,見表3。育苗基質(zhì)B中生 長的石參幼苗的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和全株的鮮重分別比育苗基質(zhì) A的重92.7%、 98.7%、 225.0%、 93.8°/。、 85. 3%和89.9%,依次比育苗基質(zhì) C的重124. 5%、 171.2°/。、 246.7°/。、 130.0%、 105. 0%和118. 2%;育苗基質(zhì)A 中生長的石參幼苗除莖尖外,其余各部分和全株的鮮重均高于育苗基質(zhì)C的處理,育苗基質(zhì)A中生長的石參幼苗的葉、莖、地上部、根和全株的鮮
重分別比育苗基質(zhì)C的重16. 5%、 36.5%、 18.7%、 10. 7%和14. 9%。
表3不同育苗基質(zhì)下石參幼苗不同部分及全株的鮮重(單位:mg/株)
育苗基質(zhì)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全株
A527.9 ± 32.9 b75.9 ± 9.2 b1.6±0.1 b605.4 ± 37.8 b507.8 ± 60.9 b1113.2± 93.1b
B1017.2 ±43.4 a150.8 ±5.7 a5.2 ±0.5 a1173.2 ±44.5 a940.9± 108.8 a2114.1 ±151.6 a
C453.1 ±37.3 c55.6 ± 6.8 c1.5 ±0.1 b510.2 ± 43.5 c458.9 ± 37.6 b969.1 ± 35.9 b
*表中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方式表示,每列數(shù)字后面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存在0.05水平上的 顯著差異。
2.5與鮮重類似,育苗基質(zhì)B培育的石參幼苗各部分和全株的干重也 均顯著高于育苗基質(zhì)A與C的處理,見表4。育苗基質(zhì)B培育的石參幼苗的 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和全株的干重分別比育苗基質(zhì)A培育的重76.4%、 72. 5%、 157. 1%、 76. 2%、 66. 5%和72. 8%,依次比育苗基質(zhì)C培育的重88. 9%、 81.9%、 333.3%、 88.4%、 70. 4%和82.0%;育苗基質(zhì)A與育苗基質(zhì)C培育的 石參幼苗各部分及全株干重間的差別不大,這與鮮重的情況不相一致。
表4不同育苗基質(zhì)下石參幼苗不同部分及全株的干重(單位:mg/株)
育苗基質(zhì)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全株
A159.5 ± 20.4 b23.3±3.9b0.7 ±0.1 b183.5 ± 23.5 b96.7± 17.0 b280.2 ± 38.6 b
B281.3 ±5.1 a40.2±2.4 a1.8 ±0.3 a323.3 ± 6.9 a161±31.7a484.3 ± 24.9 a
C148.9 ± 27.2 b22.1±2.4b0.6 ±0.1 b171.6 ± 29.2 b94.5± 12.3 b266.1 ± 27.0 b
*表中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方式表示,每列數(shù)字后面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存在0.05水平上的 顯著差異。
2.6由表5可知育苗基質(zhì)B與A、 C相比,前者培育的石參幼苗各 部分和全株含水量比后兩種育苗基質(zhì)的顯著要高。育苗基質(zhì)B培育的石參 幼苗的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和全株含水量分別比育苗基質(zhì)A培育的 高99. 8%、 110.5%、 277.8%、 101.5%、 89. 7%和95. 7%,依次比育苗基質(zhì)C
表5不同育苗基質(zhì)下石參幼苗不同部分及全株的含水量(單位:mg/株)
育苗基質(zhì)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全株
A368.4 ± 17.7 b52.6 ± 7.4 b0.9 ±0.1 b421.9 ±23.1 b411.1 ±51.4b833.0 ± 59.6 b
B736.0 ±45.5 a110.7 ±4.8 a3.4 ±0.5 a850.1 ±48.0 a779.9 ± 96.8 a1630±140.8a
C304.3 ± 23.8 c33.5 ± 4.7 c0.9 ± 0.2 b338.7 ± 27.5 c364.4 ± 37.0 b703.1 ± 53.4 b
*表中數(shù)據(jù)以平均值±標準差方式表示,每列數(shù)字后面不同字母表示處理間存在0.05水平上的 顯著差異。培育的高141.9%、 230.5%、 277.8%、 151.0%、 114. 0%和131. 8%;育苗基質(zhì) A中生長的石參幼苗莖尖含水量與育苗基質(zhì)C的一致,葉、莖、地上部、 根和全株的含水量則分別高21. 1°/。、 57.0%、 24.6%、 12. 8%和18. 5%。
3結論
結果表明A、 B、 C三種育苗基質(zhì)中,B最適合于培育石參幼苗, A較C略好。育苗基質(zhì)B所培育的石參幼苗葉片數(shù)量最多,根系體積最大, 株高最高,幼苗的葉、莖、莖尖、地上部、根和全株的鮮重、干重及含水 量最大。尤其是育苗基質(zhì)B所培育的石參幼苗的根系體積分別比在育苗基 質(zhì)A和C中的高88.5。/。和96.0y。,莖尖的鮮重、干重和含水量則分別比在育 苗基質(zhì)A與C中的高225. 0%、 157. 1%和277. 8°/。與246. 7%、 333. 3%、 277. 8%。 育苗基質(zhì)B培育的石參幼苗,總體表現(xiàn)為苗高、莖粗、葉大、莖尖和根系 發(fā)達,適宜應用于人工大田種植。
實施例一
石參種子經(jīng)表面消毒后,在3(TC水中浸泡5小時;取出浸泡后的石參 種子在溫度25'C、光照度1000Lux下光照36小時;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 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2(TC、濕度50%、育苗基質(zhì)保持濕潤 下,培育65天,石參幼苗生長出5片葉以上即可移栽或定植。育苗基質(zhì)是
由土壤、河沙和鋸木屑構成,土壤河沙鋸木屑按體積比為l:i:l。 育苗器為營養(yǎng)缽,又稱育苗缽或育苗杯、育秧盆、營養(yǎng)杯等。 實施例二
石參種子經(jīng)表面消毒后,在5(TC水中浸泡12小時;取出浸泡后的石參 種子在溫度35。C、光照度7500Lux下光照8小時;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 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35。C、濕度95%、育苗基質(zhì)保持濕潤 下,培育50天,石參幼苗生長出5片葉以上即可移栽或定植。育苗基質(zhì)是
由土壤、河沙和鋸木屑構成,土壤河沙鋸木屑按體積比為2:l:l。 實施例三
石參種子經(jīng)表面消毒后,在40。C水中浸泡8小時;取出浸泡后的石參 種子在溫度3(TC、光照度2250Lux下光照24小時;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 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3(TC、濕度75%、育苗基質(zhì)保持濕潤 下,培育60天,石參幼苗生長出5片葉以即可移栽或定植。育苗基質(zhì)是由
土壤、河沙和鋸木屑構成,土壤河沙鋸木屑按體積比為l. 5 : l : l 。
權利要求
1、一種石參幼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1)石參種子表面消毒后,在30~50℃水中浸泡5~12小時;(2)取出浸泡后的石參種子在溫度25~35℃、光照強度1000~7500Lux下光照8~36小時;(3)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20~35℃、濕度50~95%、育苗基質(zhì)保持濕潤下,培育50~65天,石參幼苗長出5片葉以上即可移栽或定植。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石參幼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 驟(3)中育苗基質(zhì)是由土壤、河沙和鋸木屑構成,土壤河沙鋸木屑按體積比為1~ 2 : l : l 。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石參幼苗的培育方法(1)石參種子表面消毒后,在30~50℃水中浸泡5~12小時;(2)取出浸泡后的石參種子在溫度25~35℃、光照強度1000~7500Lux下光照8~36小時;(3)將光照后的石參種子播于裝有育苗基質(zhì)的育苗器中,在溫度20~35℃、濕度50~95%、育苗基質(zhì)保持濕潤下,培育50~65天,石參幼苗長出5片葉以上即可移栽或定植。本發(fā)明適用于石參人工種植,為有效繁育石參優(yōu)質(zhì)幼苗和石參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石參壯苗的培育率為98%以上,為石參人工種植提供了一種取材易、見效快、成本低、效益高和簡便易行的育苗新方法。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1642044SQ20091019202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3日
發(fā)明者廖富林, 楊和生, 許良政 申請人: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