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消音器裝置及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消音器裝置以及具有此消音器裝置的摩托車。
背景技術:
對于小型摩托車的消音器,由于從燃燒室到消音器主體的距離較近而一般將催化 劑部配置在消音器主體內。另外,由于從燃燒室到消音器主體的距離較近,從確保排氣管長 度的目的出發(fā),一般使排氣管在消音器主體內為U形轉彎。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6-336917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6-220089號公報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在這種消音器中,通常消音器主體內被區(qū)劃為幾個膨脹室,在消音器主體內配置 有多根用于連通各膨脹室的導氣管。多根導氣管在消音器主體內沿著長度方向平行地配 置,但由于催化劑部比導氣管的直徑大,所以其配置自由度較低。因此,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消音器結構中,將催化劑部配置在從U形轉彎的排氣 管的最下游端向排氣流通方向離開的位置,從而減少存在于催化劑部周圍的其它導氣管的數(shù)量。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結構中,由于將催化劑部配置在從排氣管的最下游 端向排氣流通方向離開的位置,存在催化劑部的預熱性能變低的問題。另外,當車輛中搭載 有消音器時,由于作為重量物的催化劑部位于排氣管的上方,因此妨礙了低重心化。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不使排氣管在消音器主體內U形轉彎,而將催 化劑部配置在從直線狀的排氣管的下游端向排氣的流通方向而離開下游側的位置。采用此 結構中,可以提高催化劑部的預熱性能,而且,在車輛中搭載有消音器時,由于催化劑部位 于與排氣管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可以實現(xiàn)低重心化。然而,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結構中,催化劑部從消音器主體中心向車輛外側偏 移而配置,因此在從車輛重心向車輛外側離開的位置配置作為重量物的催化劑部,妨礙了 質量的集中化。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這種實際情況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音器裝置,使配置在消 音器內的催化劑部的預熱性能提高,且利用催化劑部的配置實現(xiàn)低重心化和質量的集中 化,從而提高車輛的操作性和行駛穩(wěn)定性。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fā)明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消音器主體;排氣通路,其配置在消音 器主體中,該排氣通路與排氣管的下游端連接;U形部分,其形成在上述排氣通路的中間部 分;以及催化劑部,其用于對從上述排氣管進入到上述排氣通路內的排氣氣體進行凈化,上 述催化劑部配置在上述U形部分的上游側,且配置在上述消音器主體中。
另外,本發(fā)明的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搭載有上述記載的消音器裝置。發(fā)明的效果采用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消音器裝置,其使配置在消音器內的催化劑部的預熱 性能提高,且有助于車輛的操作性和行駛穩(wěn)定性的提高。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小型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小型摩托車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小型摩托車的正視圖和后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形態(tài)的小型摩托車的簡單側視圖。圖5是從圖4所示箭頭A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裝置的視圖。圖6是表示從消音器裝置卸除消音器主體的一部分后的狀態(tài)的透視立體圖。圖7是從圖5所示箭頭B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裝置的剖面圖。圖8是從圖5所示箭頭C方向看到的消音器裝置的剖面圖。圖9是從與消音器裝置的軸線垂直的面看到的消音器裝置的剖面圖。符號說明1 小型摩托車(車輛);2 下降管;3 轉向頭管;4 后車架;5 前叉;6 轉向桿; 7 前輪;8 制動盤;9 發(fā)動機托架;10 撐條;11 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2 氣缸組件;13 曲 軸箱;13A 擺動樞軸部;14 變速單元;15 后輪;16 吸震器;17 空氣清潔器;18 消音器; 18A 消音器主體;18B 排出管;19 騎手座椅;20 腳踏板;21 前腿防護罩;22 后車架罩; 22A 后擋泥板;23 排氣管;24 消音器支撐托架;24A、24B 通孔;25 消音器蓋;181 第一 隔板;181A 通孔;182 第二隔板;183 第一膨脹室;184 第三膨脹室;185 第二膨脹室; 186 擴散錐體;187 催化劑部;188 管狀部件;189 收斂錐體190 :U字形排氣管191 下游 側排氣管192 導氣管;193 導氣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進行說明。圖1、圖2、圖3分別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小型 摩托車(以下稱車輛)1的側視圖、俯視圖、正視圖以及后視圖。首先,利用圖1、圖2、圖3 對車輛1的概要結構進行說明。此外,包含這些圖在內,在以下說明中所使用的圖中,根據(jù) 需要,車輛前方用箭頭Fr表示,車輛后方用箭頭Rr表示,車輛側方右側用箭頭R表示,車輛 側方左側用箭頭L表示。車輛1,通過利用由鋼或鋁合金制成的多個車體框架形成車體骨架并將各種部件 組裝在車體框架上而構成。作為車體框架一部分的下降管2,其前端與轉向頭管3結合,從 轉向頭管3向大致下方延伸,之后彎曲而向大致后方延伸。在下降管2的后部側,結合有作 為車體框架一部分的左右一對后車架4,其分別向后上方傾斜而延伸。轉向頭管3可轉動地支撐前叉5,前叉5的上端固定有轉向桿6,且前叉5的下端 側可轉動地支撐有前輪7。另外,在前輪7上設置有與其一體旋轉的制動盤8。在下降管2的后端形成有發(fā)動機托架9,發(fā)動機托架9通過撐條10支撐擺動單元 式發(fā)動機11,可使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以撐條10的支撐部為中心向上下方向擺動。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將氣缸組件12、曲軸箱13、以及包含變速器在內的變速單元14單元化,支 撐后輪15,且在與后車架4之間裝架吸震器16,從而具有了擺臂的功能。更詳細地說,用于支撐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的發(fā)動機托架9形成在下降管2的后 端并與下降管2成為一體,或者,被牢固地固定在下降管2的后端并向車輛后方延伸。發(fā)動 機托架9還固定有撐條10,將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可向上下方向擺動地支撐于此撐條10。 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的曲軸箱13上一體地形成有擺動樞軸部13A,此擺動樞軸部13A軸 支撐在撐條10上。而且,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中,位于車輛后方的變速單元14,在其車 寬方向內側的側面可以轉動地支撐后輪15,在其上表面支撐吸震器16。采用這種結構,擺 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具有了擺臂的功能。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搭載于車輛1的狀態(tài)下,從車輛前側開始,氣缸組件12、 曲軸箱13、變速單元14按此序排列。在氣缸組件12內包含有單汽缸的空冷式發(fā)動機,以 汽缸軸線沿車輛前后方向大致水平的狀態(tài)搭載。而且,來自曲軸箱13所包含曲軸的動力, 通過V型帶等傳送部件傳遞給變速單元14所含有的驅動鏈輪,上述V型帶等傳送部件被架 設成沿車輛前后方向大致水平。采用這種結構,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在側視圖中呈橫長形 狀,以其長度方向沿車輛前后方向大致水平的狀態(tài)搭載于車輛1,成為可實現(xiàn)車輛高度的抑 制和低重心化的布局結構。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中,變速單元14的上表面設置有空氣清潔器17,空氣清 潔器17向氣缸組件12的吸氣口提供凈化后的空氣。由于氣缸組件12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 機11中位于車輛前方側,來自空氣清潔器17的凈化后的空氣通過朝向車輛前方的吸氣通 路向吸氣口供給。另外,氣缸組件12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氣口,排氣管23 (圖4)從此處向后 方彎曲并延伸,在車輛后方與消音器18連接。另外,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的上方,設置有供騎手就坐的騎手座椅19,在下降 管2的上方,用于在騎手就座的狀態(tài)下承載腳的腳踏板20支撐在未圖示的腳踏托架上。另 外,腳踏板20與構成車輛外觀的腳托架罩形成為一體。而且,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與騎手 座椅19之間,形成有通過騎手座椅19開閉的所謂頭盔箱的物品收納空間。作為車輛外觀,覆蓋有各種車體罩,各種車體罩被支撐在車體框架等的合適位置。 前腿防護罩21安裝有信號燈,并將車輛前面?zhèn)雀采w,與上述腳踏板20連接成一體。后車架 罩22安裝有信號燈和剎車燈,并將車輛后方覆蓋。而且,在后車架罩22的內側形成有物品 收納空間。另外,后車架罩22的后端設置有后擋泥板22A,其用于覆蓋后輪15的上方。圖4是簡單表示從車輛1卸除后車架罩22后的狀態(tài)的車輛1的側視圖,圖5是從 圖4中的箭頭A方向看到的消音器18和排氣管23的視圖。在氣缸組件12的下表面形成有未圖示的排氣口,如圖4所示,此排氣口連接有排 氣管23。排氣管23從排氣口向車寬方向彎曲后向車輛后方延伸且向后上方稍微傾斜,之后 與消音器18結合。構成消音器18外表面的消音器主體18A呈圓筒狀,排氣管23從消音器 主體18A的車輛前側端面的大約中央處進入消音器主體18A內(同時參照圖6)。從排氣 管23向消音器主體18A內部流入或流出的排氣氣體,通過在18A內構成的排氣通路,由催 化劑凈化,向消音器主體18A內所區(qū)劃出的膨脹室排出。向膨脹室排出的排氣氣體,之后經(jīng) 由多個膨脹室,從排出管18B(圖5)向外部排出,此排出管18B從消音器主體18A的后端向 外部開放。
在消音器主體18A與排氣管23上焊接有消音器支撐托架24,將形成在消音器托架 24上的通孔24A、24B固定在形成于曲軸箱13的合適位置的固定部上,從而將消音器18固 定在擺動單元式發(fā)動機11上。在消音器18搭載于車輛1的狀態(tài)下,消音器18在車輛前后 方向上呈后部向上的狀態(tài)。另外,在消音器主體18A周面(外表面)的車寬方向外側附加 設置有消音器蓋托架24C,通過該消音器蓋托架24C安裝有消音器蓋25,此消音器蓋25覆 蓋消音器18的長度方向。接著,對消音器18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圖6(A)、⑶是表示從消音器18卸除消 音器主體18A的一部分后的透視立體圖。此外,在圖6(A)、(B)中,也存在為方便而未圖示 的部件。而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消音器主體18A內的排氣通路中的距離排氣管23 側近的一方作為上游、遠的一方作為下游進行說明的情況。如圖6㈧、⑶所示,在消音器主體18A內,分別配置有圓盤狀的第一隔板181、第 二隔板182,由此,消音器主體18A從車輛前方開始被區(qū)劃為第一膨脹室183、第三膨脹室 184、第二膨脹室185。從消音器主體18A的車輛前側端面的大約中央處直接進入的排氣管23,在第一膨 脹室183內,與向后方擴徑的擴散錐體186連接。擴散錐體186呈去頭圓錐形狀(去除圓 錐頭部后的殘留部分,即圓錐臺),其上端與排氣管23連接,且其下端與直徑大于排氣管23 的催化劑部187連接,在第一膨脹室183內與圓筒狀的催化劑部187連接。擴散錐體186 的下端中心從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向外周側(消音器主體18A側)偏移,由此,催化劑部 187的中心軸線也從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偏移。另外,催化劑部187中的催化劑是以鉬、 鈀、銠等為主要成分的三元催化劑。在催化劑部187的下游側端部(車輛后方側的端部)連接有管狀部件188。管狀 部件188是插通第一隔板181、介于第一膨脹室183與第三膨脹室184之間的中空圓筒狀的 管部件,構成排氣通路的一部分。上流側的一端與催化劑部連接的管狀部件188,其另一端 與向后方縮徑的收斂錐體189連接。采用這種結構,從擴散錐體186排出的排氣氣體經(jīng)催 化劑部187凈化后,通過管狀部件188和收斂錐體189向車輛的后方流出。影響發(fā)動機的輸出特性以及消音特性的收斂錐體189,縮徑成在區(qū)劃出第二膨脹 室185的第二隔板182之前形成平緩的錐形,并延伸到第二隔板182附近。而且,收斂錐體 189,其下游側端部形成為大致直線管狀并支撐于第二隔板182。在第二膨脹室185中,配置 有如圖6 (B)所示的被彎曲形成為U字狀的U字形排氣管190,U字形排氣管190的上流側 端部與收斂錐體189的下游側端部連接。下游側排氣管191,其上流側的一端與U字形排氣 管190連接,通過第二隔板182、第一隔板181延伸到第一膨脹室183,下游側排氣管191的 下游側的另一端向催化劑部187靠近,并排出排氣氣體。采用這種結構,向車輛后方流出的 排氣氣體,通過U字形排氣管190轉換方向,向前方流去且在第一膨脹室183內排出。向第一膨脹室183排出的排氣氣體,接下來流入第二膨脹室185。如圖6(B)所示, 第一膨脹室183與第二膨脹室185通過被配置成與排氣管23等的軸線平行的導氣管192 連通。由此,從下游側排氣管191向第一膨脹室183排出的排氣氣體,流入位于車輛后部的 第二膨脹室185。而且,如圖6(B)所示,第二膨脹室185與第三膨脹室184通過導氣管193連通。由 此,向第二膨脹室185排出的排氣氣體流入第三膨脹室184。如圖6(A)所示,與外部連通的排出管18B的一端在第三膨脹室184內開放,流入第三膨脹室184的排氣氣體通過排出管 18B向外部排出。接下來,對從排氣管23的下游側端部到下游側排氣管191的各部件的形狀和連接 狀態(tài)進行詳細說明,這些部件構成將來自進入到消音器主體18A內的排氣管23的排氣氣體 向第一膨脹室183排出之前的消音器主體18A內的排氣通路。圖7是從圖5所示的箭頭B 看到的B-B剖面圖,圖8是從圖5所示的箭頭C看到的C-C剖面圖。另外,圖9是從消音器 18的軸線方向看到的消音器18的剖面圖。如圖7所示,排氣管23從消音器主體18A的上下方向的大約中央處直接進入。圖 9(A)是圖7中的D-D方向的視圖,如此圖所示,排氣管23從消音器18的車寬方向的正中央 處進入消音器主體18A內。之后,排氣管23延伸到第一膨脹室183內并與上述的擴散錐體 186連接。圖8是圖5所示的C-C剖面圖,更詳細來講,是消音器18被包含有排氣管23的中 心軸線、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的假想平面剖開的剖面 圖(同時參照圖9(B))。雖然在消音器18中,形成了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催化劑部 187的中心軸線(L2)、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L3)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內的位置 關系,但不需要一定要采用這樣的結構。如圖8所示,擴散錐體186呈向后方擴徑的去頭圓錐形狀(去除圓錐頭部后的殘 留部分,即圓錐臺),其周面的中心朝向車輛內側下方(圖9(A)中的箭頭D方向)漸漸遠 離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而且,擴散錐體186,在其下游側端部以外嵌催化劑部187的上 游側端部的狀態(tài)與催化劑部187連結,之后,催化劑部187延伸到第一隔板181的跟前位 置。以延伸到第一隔板181的跟前位置的催化劑部187的下游側端部被管狀部件188的內 周端面外嵌的形式將催化劑部187與管狀部件188嵌合連結,該管狀部件188被配設成橫 跨在第一膨脹室183與第三膨脹室184之間。管狀部件188插通在第一隔板181的插通孔 181A內,為保持膨脹室之間的氣密狀態(tài),管狀部件188以緊密接觸的狀態(tài)、即其周面與插通 孔181A的內周接觸。這樣,催化劑部187以其上游側端部與排氣管23連接、其下游側端部 與管狀部件188連接的狀態(tài)被支撐,將其周面露出在第一膨脹室183內。采用這樣的結構, 由于向第一膨脹室183排出的高溫排氣氣體的熱量直接傳遞給催化劑部187的外表面,因 此能夠將催化劑部187的預熱提早。另外,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雖然將排氣管23與擴散錐體 186分體設置,但也可以將它們形成為一體。而且,雖然催化劑部187通過使其前后端部與 擴散錐體186、管狀部件188連接而被支撐,并將其周面露出在第一膨脹室183內,但也可以 覆蓋催化劑部187的大部分外表面而將催化劑部187支撐在消音器主體18A內。圖9(B)是圖7中的E-E方向的視圖,更詳細來說是在第一隔板181的稍后方剖開 消音器18的剖面圖。由于催化劑部187與擴散錐體186連接,而擴散椎體186的周面的中 心心朝向車輛內側下方漸漸遠離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因此,如圖9 (B)所示,催化劑部187 的中心軸線(L2)處于從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向外周側(圖9(A)中的箭頭D方向) 偏移的位置。因此,在車輛1搭載有消音器18的狀態(tài)下,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L2(軸 心)位于車輛1的垂直面與水平面之間的車輛內側且下側,即相對中心軸線Ll位于車輛內 側且下側。接著,在第三膨脹室184內,管狀部件188在催化劑部187的正后方形成沿規(guī)定長度尺寸內徑與催化劑部187大致相同的排氣通路,管狀部件188的下游側端部(正后方) 與收斂錐體189連接。收斂錐體189在第三膨脹室184內逐漸縮徑,并且經(jīng)過第二隔板182 與一端朝向第三膨脹室的U字形排氣管190連接。U字形排氣管190彎曲成U字狀,并且在其下游側端部與下游側排氣管191結合。 下游側排氣管191,延伸到第一膨脹室183,并從其下游側端部排出排氣氣體。這里,如圖 9(B)所示,由于在消音器18中形成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 (L2)、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L3)被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內的位置關系,并且催化 劑部187的中心軸線(L2)從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向外周側偏移,因此下游側排氣管 191的中心軸線(L3)隔著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位于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L2) 的相反側。即,設定為從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L3)到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 (L2)的距離比從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L3)到排氣管23的軸線的距離大。這里所 說明的結構,后面有詳細敘述,當搭載在車輛1上時,有助于低重心化和質量集中化。而且,從下游側排氣管191向第一膨脹室183排出排氣氣體后,如上所述,排氣氣 體流入第二膨脹室185、第三膨脹室184,并最終從排出管18B向外部排出。圖9 (C)是圖7 中的F-F方向的視圖,更詳細地來說,是在第二隔板182的稍后方剖開消音器18的剖面圖。 如此圖所示,連通各膨脹室的導氣管192、導氣管193在消音器主體18A內被配設成不與催 化劑部187和下游側排氣管191等產生干涉。另外,排出管18B被配設成其排出側端部從 消音器18的車寬方向的正中央處向外部開放,排氣氣體從這里向外部排出。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在消音器18的消音器主體18A內所形成的排氣氣體 的排氣通路上,設置有彎曲成U字狀的部位(U字形排氣管190),并將催化劑部187配置在 U字形排氣管190的排氣氣體流向的上游側。通過此結構可以提高催化劑部187的預熱性 能。也即,通過將催化劑部187配置在U字形排氣管190的上游側,可以使催化劑部187盡 可能地暴露在高溫的排氣氣體中,從而提高了催化劑部187的預熱性能。而且,從U字形排 氣管190的下游側直線狀延伸的下游側排氣管191,一直延伸到第一膨脹室183而將排氣 氣體排出,通過在第一膨脹室183內配置催化劑部187,使高溫的排氣氣體直接將催化劑部 187部包圍,從而使催化劑部187可以進一步提早預熱。另外,通過將催化劑部187配置在U字形排氣管190的上游側,可以將催化劑部 187配置在與排氣管23的入口部相同的高度上(如果下游側配置催化劑部,則處于比排氣 管23高的位置),可以實現(xiàn)車輛1的低重心化,因此可以提高車輛1的行駛穩(wěn)定性。另外, 在車輛1中,車輛重心位于作為重量物的擺動單元型發(fā)動機11側,但由于消音器主體18A 的偏前方配置有作為重量物的催化劑部187,因此可以使作為重量物催化劑部187靠近車 輛重心側。因此,可以實現(xiàn)質量的集中化,且可以提高車輛1的操作性。另外,如圖9(B)所示,在消音器18中,形成從消音器主體18A的大約中央處進入 的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L2)、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 線(L3)被包含在同一個假想平面內的位置關系,并且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L2)與下 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L3)處于隔著排氣管23的中心軸線(Li)相對的位置。通過 形成這種位置關系,將消音器18搭載車輛1上時,可以將作為重量物的催化劑部187盡可 能配置在車寬方向內側且下方(低位)。而且,當這樣將此催化劑部187配置在車寬方向內 側且下方(低位)時,可以實現(xiàn)質量的集中化和低重心化,使車輛1的操作性和行駛穩(wěn)定性進一步提高。另外,對騎手來講,消聲器主體18A的內側且下方處于離開腳部最遠的位置, 能夠有效地使高溫的催化劑部187遠離腳部。此外,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在隔著下游側排氣管 191與催化劑部187相對的消音器主體18A的外表面上,設置有消音器蓋25,因此,能夠切 實地確保對于高溫催化劑部187的安全性。另外,在消音器18中,設定為從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到催化劑部187的 中心軸線的距離比從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到排氣管23的軸線的距離大。在此結構 中,即使將在消音器主體18A內構成排氣通路的各部件靠近消音器主體18A的中心軸線配 置,也能將位于催化劑部187的上游側的排氣管23接近消音器主體18A的中心軸線配置, 因此,可以得到從外部看來視覺上設計性良好的裝置。而且,即使此結構不具有排氣管23 的軸線、催化劑部187的中心軸線、下游側排氣管191的中心軸線被包含在同一個假想平面 內的位置關系,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另外,擴散錐體186呈向后方擴徑的去頭圓錐形狀,其軸心朝向車輛內側下方漸 漸遠離排氣管23的軸線,且連接排氣管23和催化劑部187。通過使用此擴散錐體186,從 排氣管23排出的排氣氣體可以有效地擴散,可以有效地利用催化劑部187。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上述的實施形態(tài)。 例如,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將本發(fā)明的消音器應用于小型摩托車,但也可以應用于在其它摩托 車。
權利要求
一種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消音器主體;排氣通路,其配置在消音器主體中,該排氣通路與排氣管的下游端連接;U形部分,其形成在上述排氣通路的中間部分;以及催化劑部,其用于對從上述排氣管進入到上述排氣通路內的排氣氣體進行凈化,上述催化劑部配置在上述U形部分的上游側,且配置在上述消音器主體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 多個膨脹室,其在上述消音器主體內被區(qū)劃而成;下游部分,其從上述U型部分的下游側沿著上述消音器主體的長度方向直線延伸,且, 上述下游部分的下游端在設置有上述催化劑部的上述膨脹室內開放。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進入上述消音器主體內的上述排氣管從上述消音器主體的前側端面的大約中央處進入,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軸線、以及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被 包含在同一假想平面內,并且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配置在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和上 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軸線之間。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被設置成相對于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位于車寬方向的內 側,且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被設置成相對于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位于車高方向的低 側。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呈去頭圓錐形狀的擴散錐體,其中心軸線向著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漸漸遠離上述 排氣管的中心軸線,且該擴散椎體連接上述排氣管和上述催化劑部。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消音器蓋,相對于包含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的垂直平面,該消音器蓋設在配置有上 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軸線一側的上述消音器主體的外表面上。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將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和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小于上述排 氣管的中心軸線和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消音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將上述排氣管的中心軸線和上述催化劑部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設定為小于上述排 氣管的中心軸線和上述下游部分的中心軸線之間的距離。
9.一種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搭載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消音器裝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消音器裝置,可以使催化劑部的預熱性能提高,且通過催化劑部的配置實現(xiàn)低重心化和質量的集中化,提高車輛的操作性和行駛穩(wěn)定性。將排氣氣體從進入到消音器主體(18A)內的排氣管(23)放出到向消音器主體(18A)內的排氣通路,其一部分被彎曲形成U字狀(U字形排氣管(190)),在U字形排氣管(190)的上游側配置有催化劑部(187)。而且,從U字形排氣管(190)的下游側直線狀延伸的下游側排氣管(191)延伸到第一膨脹室(183),第一膨脹室(183)內配置有催化劑部(187)。由此可以使催化劑部(187)暴露在高溫的排氣氣體中,從而提高催化劑部(187)的預熱性能。另外,可以將催化劑部(187)配置在與排氣管(23)的入口部相同的高度上,可以將催化劑部(187)配置在消音器主體(18A)的偏前方,因此可以實現(xiàn)車輛的低重心化和質量的集中化。
文檔編號F01N13/08GK101936200SQ201010219390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6月26日
發(fā)明者木佐木麻央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