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種子包衣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播種或種植前處理種子的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種子包衣設備。
背景技術:
種子包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研究開發(fā)的一項促進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豐收的高新技術。種子包衣是指利用粘著劑或成膜劑,用特定的種子包衣設備,將殺菌劑、殺蟲劑、微肥、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著色劑或填充劑等非種子材料,包裹在種子外面,以達到種子成球形或者基本保持原有形狀,提高抗逆性、抗病性,加快發(fā)芽,促進成苗,增加產(chǎn)量,提高質(zhì)量的一項種子技術。用種衣劑包過的種子播種后,能迅速吸水膨脹。隨著種子內(nèi)胚胎的逐漸發(fā)育以及幼苗的不斷生長,種衣劑將含有的各種有效成分緩慢地釋放,被種子幼苗逐步吸收到體內(nèi),從而達到防治苗期病蟲害、促進生長發(fā)育、提高作物產(chǎn)量的目的。常見的種子包衣設備一般包括包衣機構(gòu)、干燥機構(gòu)以及篩選、出料機構(gòu)。其中包衣機構(gòu)包括橫臥的圓柱狀的包衣筒以及用于帶動包衣筒繞其軸線旋轉(zhuǎn)的電機。這種結(jié)構(gòu)的包衣機構(gòu)比較適合大顆粒植物種子或大顆粒藥片的包衣,對于重量輕于O. 001克的草種(例如苜蓿種子)則存在浪費藥劑、包衣不均勻、出料困難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節(jié)省藥劑、包衣均勻、特別適合重量輕于O. 001克的草種的種子包衣設備。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包括包衣機構(gòu)、干燥機構(gòu)、篩選、出料機構(gòu),所述包衣機構(gòu)包括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安裝于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的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皮帶連接,以通過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包衣鍋繞所述包衣鍋的軸線旋轉(zhuǎn),所述包衣鍋的頂部開有第一進料口以及第二進料口,所述包衣鍋的底部開有出料口。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所述干燥機構(gòu)包括干燥箱以及傳送帶,所述傳送帶的一端由所述干燥箱的內(nèi)部延伸至所述包衣鍋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傳送帶的一端由所述干燥箱的內(nèi)部延伸至所述篩選、出料機構(gòu)的進物料口的上方,所述干燥箱的頂部開有出風口,所述干燥箱的下部開有進風口。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所述包衣鍋的頂部開有第三進料口以及第四進料口,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的出料口的邊緣安裝有用于封堵所述出料口的擋板。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所述第一進料口與所述第三進料口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所述包衣鍋的上方的藥劑儲藏罐連通,所述第三進料口、所述第四進料口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所述包衣鍋的上方的種子貯藏罐連通。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所述干燥箱的下部的進風口通過管道與進風風箱連通,所述干燥箱的頂部的出風口通過管道與旋風除塵器的進風管連通,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風管通過管道與引風機的進風管道相連通。[0010]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采用了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當包衣鍋選旋轉(zhuǎn)時,包衣藥劑與植物種子接觸比較均勻,不會產(chǎn)生包衣不勻的現(xiàn)象,同時當植物種子在離心力作用下,沿包衣鍋的四周內(nèi)壁旋轉(zhuǎn)、翻騰時,其殼上的芒也被有效除去,由此更為有效促進生長發(fā)育、提高作物產(chǎn)量。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節(jié)省藥劑、包衣均勻、特別適合 重量輕于O. 001克的草種的種子包衣設備。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的包衣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的干燥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包括包衣機構(gòu)I、干燥機構(gòu)2、篩選、出料機構(gòu)3。其中,包衣機構(gòu)I包括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10、安裝于包衣鍋10底部的電機11。電機11的輸出軸12與包衣鍋10的底部通過傳動皮帶13皮帶連接,以通過電機11帶動包衣鍋10繞包衣鍋10的軸線旋轉(zhuǎn)。包衣鍋10的頂部開有第一進料口 15以及第二進料口 16。包衣鍋10的底部開有出料口 17。當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工作時,植物種子及包衣藥劑分別通過包衣鍋10頂部的第一進料口 15以及第二進料口 16進入包衣鍋10內(nèi)部,在電機11的帶動下,包衣鍋10繞軸線高速旋轉(zhuǎn),包衣鍋10內(nèi)的植物種子在離心力作用下,沿包衣鍋10的底壁及四周內(nèi)壁旋轉(zhuǎn)、翻騰,在此過程中,包衣藥劑均勻的包裹于植物種子的外表面。包衣鍋10轉(zhuǎn)動一段時間后,底部的出料口 17打開,包衣完成后的植物種子通過出料口 17排出包衣鍋10。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采用了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當包衣鍋選旋轉(zhuǎn)時,包衣藥劑與植物種子接觸比較均勻,不會產(chǎn)生包衣不勻的現(xiàn)象,同時當植物種子在離心力作用下,沿包衣鍋的四周內(nèi)壁旋轉(zhuǎn)、翻騰時,其殼上的芒也被有效除去,由此更為有效促進生長發(fā)育、提高作物產(chǎn)量。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節(jié)省藥劑、包衣均勻、特別適合重量輕于O. 001克的草種的種子包衣設備。結(jié)合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干燥機構(gòu)2包括干燥箱21以及用于運載包衣后的植物種子的傳送帶22。傳送帶22的一端由干燥箱21的內(nèi)部延伸至包衣鍋10的出料口 17的下方。傳送帶22的另一端由干燥箱21的內(nèi)部延伸至篩選、出料機構(gòu)3的進物料口 31的上方。干燥箱21用于將包衣處理后的植物種子吹干。干燥箱21的頂部開有出風口 25,干燥箱21的下部開有進風口 26。傳送帶22通過電機(圖中未示出)獲得動力,當電機開啟,傳送帶22將種子運載進干燥箱21內(nèi),然后,高速的氣流由干燥箱21的下部的進風口 26進入,并由干燥箱21的頂部的出風口 25排出,在此過程中,干燥箱21內(nèi)的水分子隨氣流排出,植物種子由此得到干燥。干燥完畢的植物種子通過傳送帶22運載出干燥箱21,并通過進物料口 31落入篩選、出料機構(gòu)3的內(nèi)部。篩選、出料機構(gòu)3可以為一篩選機,用于將包衣處理、干燥處理過的植物種子篩選、分級。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包衣鍋10的頂部開有第三進料口 18以及第四進料口 19,包衣鍋10的底部的出料口 17的邊緣安裝有用于封堵出料口 17的擋板14。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第一進料口 15與第三進料口 18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包衣鍋10上方的藥劑儲藏罐40連通。上述管道連接于藥劑儲藏罐40的底部。第二進料口 16、第四進料口 19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包衣鍋10上方的種子貯藏罐50連通。上述管道連接于種子貯藏罐50的底部。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其中,干燥箱21的下部的進風口 26通過管道與進風風箱60連通,干燥箱21的頂部的出風口 25通過管道與旋風除塵器70的進風管71連通,旋風除塵器70的出風管72通過管道與引風機80的進風管道81相連通。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種子包衣設備,包括包衣機構(gòu)、干燥機構(gòu)、篩選、出料機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機構(gòu)包括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安裝于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的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皮帶連接,以通過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包衣鍋繞所述包衣鍋的軸線旋轉(zhuǎn),所述包衣鍋的頂部開有第一進料口以及第二進料口,所述包衣鍋的底部開有出料□。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種子包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機構(gòu)包括干燥箱以及傳送帶,所述傳送帶的一端由所述干燥箱的內(nèi)部延伸至所述包衣鍋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傳送帶的一端由所述干燥箱的內(nèi)部延伸至所述篩選、出料機構(gòu)的進物料口的上方,所述干燥箱的頂部開有出風口,所述干燥箱的下部開有進風口。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種子包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鍋的頂部開有第三進料口以及第四進料口,所述包衣鍋的底部的出料口的邊緣安裝有用于封堵所述出料口的擋板。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種子包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料口與所述第三進料口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所述包衣鍋的上方的藥劑儲藏罐連通,所述第三進料口、所述第四進料口分別通過管道與位于所述包衣鍋的上方的種子貯藏罐連通。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種子包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箱的下部的進風口通過管道與進風風箱連通,所述干燥箱的頂部的出風口通過管道與旋風除塵器的進風管連通,所述旋風除塵器的出風管通過管道與引風機的進風管道相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種子包衣設備,包括包衣機構(gòu)、干燥機構(gòu)、篩選、出料機構(gòu),包衣機構(gòu)包括倒圓臺狀并豎直放置的包衣鍋、安裝于包衣鍋的底部的電機,電機的輸出軸與包衣鍋的底部皮帶連接,以通過電機帶動包衣鍋繞包衣鍋的軸線旋轉(zhuǎn),包衣鍋的頂部開有第一進料口以及第二進料口,包衣鍋的底部開有出料口。本實用新型的種子包衣設備節(jié)省藥劑、包衣均勻、特別適合重量輕于0.001克的草種的種子包衣設備。
文檔編號A01C1/06GK202721982SQ20122040793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8月17日
發(fā)明者陳谷, 張英俊, 余成群, 沈正西, 武俊喜, 孫維 申請人:陳谷